农民参加社保的行为经济学分析(1)(3)
2016-01-09 01:10
导读:3、政策差异刺激了农民对政策优惠的过高预期 传统的供求理论认为,当某种商品的价格提高时,供给量将会增加而需求量将减少;当其价格降低时,供给
3、政策差异刺激了农民对政策优惠的过高预期
传统的供求理论认为,当某种商品的价格提高时,供给量将会增加而需求量将减少;当其价格降低时,供给量将会减少而需求增加。行为经济学则认为,商品的需求量并不一定完全有价格的变动决定,在很大程度上会受人们对未来价格变动的心理预期影响。如果人们普遍预期价格会持续上涨,或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会下降,则人们反应的就不是减少现期需求,而是大量抢购,导致需求量上升;相反,如果预期这种商品的价格将可能继续下跌,或者上涨后将迅速回落,人们则会采取等待观望的态度,现期需求反而会降低。股市中“追涨杀跌”的现象是最有力的证据,还有就是20世纪80年代末的抢购风,也是人们对当时物价将迅速上涨的预期判断的结果。成都市各区(市)县相继出台鼓励农民参加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优惠政策,而且相互比拚谁的政策更优惠,这就让不少农民产生优惠政策还要继续向有利于农民的方向调整的心理预期,于是坐地等待、观望,不少人甚至产生政府出大头,自己出小头的心理预期。
4、接受偏好强化了农民规避风险的行为选择
传统理论认为,几种不同物品,如果给行为人带来的效用是相同的,行为人对这些物品的选择就不会有差异,不管它是否拥有这些物品。而行为经济学则认为,行为人存在“支付意愿”和“接受意愿”偏好的差异,而这种差异与行为人对物品的所有权密切相关,行为人对任何属于他的现实的东西都比那些非现实的东西有更高的评价,不管它是否会拥有对这些物品的所有权。因此,一旦他获得对某种物品(或者商品)的所有权后,就会马上赋予它更多的价值,并把这件物品作为他的禀赋的一部分。比如,对农民而言,这种偏见表现得更为明显。对于购买养老保险,尽管无论怎么 计算 都是只赚不赔的买卖,但农民觉得自己要到一定的年限以后才能开始领取养老金,这笔投入不能立即贴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失去了对这部分货币现实的所有权,使现在的生活景况受到影响;而对于医疗保险,农民则认为如果自己在购买以后真的生病住院,那这笔费用对他来说,是比较合算的,但是,如果自己不生病,这笔投资就没有任何收益,反而是一笔损失。现实中的中国农民有相当一部分都比较侥幸地认为自己的身体是比较健康的,因而要他每年从本来不宽裕的收入中拿出一部分购买医疗保险就很不容易了。
大学排名 5、贴现心理抑制了青壮年农民的积极性
行为经济学研究证明,跨时决策行为与人们对将来的耐心程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人们对自己的决策行为能否及时贴现非常在意。人们在决策过程中,由于对将来认识的不确定性,对将来的行为结果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因而对将来才能贴现的决策的耐心会表现出不同的差异,同时,人们普遍具有对今天消费的倾向性愿望⑤,因此,人们作出跨时决策时往往会受到上述两个方面心理内在动机的制约。相对于城市居民来说,农民的及时贴现心理要普遍高于城市居民,因而对跨时决策行为显得更为犹豫。购买养老保险属于跨时决策行为,从政策层面来说,获得正收益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对农民来说,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他的贴现却显得缺乏耐心,特别是对尚未达到退休年龄的青壮年农民更是如此,年龄越小,耐心就越小,购买养老保险的积极性就越小。目前购买养老保险的农民当中,接近和刚刚超过退休年龄的农民最多就是最好的证明。以金牛区为例,已经购买养老保险的农民当中,男55岁、女45岁以上的占90%以上⑥。
6、道德风险激发了农民投机社保的倾向
道德风险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行为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时作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也就是说,当行为人在得到第三方保障的条件下,将不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全部后果,因而对自己的行为变得不够谨慎。由于人的自利属性,都有道德风险的倾向,特别是在 法律 、制度本身不够健全的情况下,道德风险行为就更为突出。目前,个别农民对待养老保险和许多农民对待医疗保险的态度,就属于典型的道德风险行为。少数好逸恶劳的农民认为,反正在现在体制下,国家不会让老百姓饿死,老了生活没有着落的时候,可以申请吃低保,因此,今朝有酒今朝醉,宁愿现在大吃大喝,也不愿将自己的剩余部分用来购买养老保险。而在医保方面,由于信息不对称,普遍存在逆向选择的现象,身体健康状况较差的比较乐意购买医保,而自认为身体很健康的人则不愿意购买,这在农民群体当中表现得更为突出,特别是有的地方对购买医保的农民不体检、不设置等待期,更加助长了农民有病才投保的心理。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邓开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