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实践与思考(1)(2)

2016-03-16 01:03
导读:对于损失类贷款的处置,中、建、交三行采取的是一次性核销方式,工行则是进入汇金公司和财政部“特别共管基金”账户,由财政承担,由未来分红和所

  对于损失类贷款的处置,中、建、交三行采取的是一次性核销方式,工行则是进入汇金公司和财政部“特别共管基金”账户,由财政承担,由未来分红和所得税进行逐年支付,并发行年收益3%的凭证,“拿时间换现金”。这一安排的优点在于不需要立刻动用资金核销,有点类似用未来收入“分期付款”。中行、建行与交行的一次性核销方案曾被认为虽增加了当时的改革成本,但同时也减少了财政的隐形负债。由此可见,不同方式各有优缺点。对于可疑类贷款的处置,中、建两行采取的是同一方式,50%核销,50%由央行以发行票据等方式承担;交行为50%核销,50%回收;而工行回收率在30%左右,70%的损失部分则由央行以发行票据等方式承担。详情见下表:
  
  3.公开上市模式略有差异
  2005年以来,国有商业银行相继上市。交行和建行分别于2005年6月23日和10月27日先后在香港市场发行H股公开上市,此后又于2007年5月15日和9月25日先后成功发行A股;中行首次实践我国商业银行A股 H股的上市模式,于2006年6月1日和7月5日先后发行H股、A股并成功上市;工行则于2006年10月27日正式在上海和香港两地同时挂牌上市。
  至此,值得一提的是,还未正式启动股份制改革的农行,“2000年以来,其不良贷款已累计下降20.63个百分点,剔除专项,常规贷款不良率已降至18.37%;主要财务指标基本达到工、中、建三行股改前水平,2006年年末资产利润率1.16%,接近三行股改前的平均水平;拨备覆盖率4.59%,经营收益能有效覆盖新增风险。”[1]第三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为其股改制定总的原则是:坚持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据悉,农行财务重组方案同工、中、建、交四行一样,包括国家注资和引入战略投资者。但因农行的股改仍在进一步酝酿论证阶段,难以也无法把其有关财务指标和工、中、建、交行四行放在同一个平台和层面上一起分析。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二、国有商业银行股改上市后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工、中、建、交四家国有商业银行股改成为国有控股上市银行上市以来,资本充足率显著提高,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逐年改善,风险控制能力明显增强。可以说,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截至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然而,我们也不得不看到,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不是某项具体业务制度、管理办法和管理方式的简单变化,而是体制和机制的根本性变革,是一种脱胎换骨的改造、改组、改制,这种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制度和体系的创新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从主客观、内外部等不同侧面和角度作深层次的思考,我们就会发现国有商业银行股改后作为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运营以来,仍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1.公司治理结构尚欠规范和科学
  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能否建立起严格规范和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也是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
  根据西方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主要模式及运行机理来看,独立董事制度和监事制度分别起源于以英美为代表的外部治理模式和以德日为代表的内部治理模式,二者在同一银行中不并存。但在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中,出于更为有效地治理公司的良好初衷,两种制度同时存在。因为“国有商业银行设计这个治理结构的时候总想把国外一些有用的东西全都拿来,所以目前既采取了有监事会的德国模式,又采取了有董事会的英美模式,甚至还有中国特色的岗位和管理层,基本上是‘一个拼盘’,运作起来有许多问题。现在的监事会是一个内部的监事会,监事长同时也是党委副书记,如果让他监督管理层就有一定的难度。虽然董事会下达任务目标,监事会每天监督完成情况,但由于终究是行内的职工,所以在监管力度和程序方面确实还是存在一些问题。”[2]现在普遍存在一种担心,即这种“多龙治水”的管理框架可能会导致实践中的政出多门,进而降低经营管理效率。根据历史经验,这种担心并非“杞人忧天”。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王家华
上一篇:实现责任保险业务快速发展的探讨(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