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欧元与福利资本主义的非相容性(1)(3)
2016-06-11 01:07
导读: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个重要后果,是世界货币体系的民族化。战争一爆发,交战国就迅速采取行动,保护他们的黄金供应,并且同固定汇率制脱钩,以便自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个重要后果,是世界货币体系的民族化。战争一爆发,交战国就迅速采取行动,保护他们的黄金供应,并且同固定汇率制脱钩,以便自由地动员经济力量为战争服务。金本位制就这样崩溃了,国内经济自主战胜了国际货币秩序。正如约瑟夫·熊彼特在战争白热化时期所观察到的那样,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经济现实。为了进行战争,各国政府都不得不调动它经济中的全部流动资金。在凯恩斯的《通论》发表之前很久,熊彼特就已预见到,由于经济“货币化”,货币要素——赤字、利率、信贷、税收将成为经济活动和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因素,国家通过后来所谓的宏观经济(财政和货币)政策,可以驾驭本国经济,为其政治和社会目标服务,从而把19世纪的自由放任市场撇在一边。⑧
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国际金本位制的崩溃以及国家取得对本国货币的完全控制,为消灭市场弊端(例如失业、衰退和贫富两极分化)提供了机会。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就可以实现社会公正和没有失业的经济发展。20世纪40年代以后,凯恩斯主义逐步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指南。1946年,美国通过的《
就业法》最先以法令形式把凯恩斯主义的原则体现在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调节的实际行动中。此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把凯恩斯主义作为制定和推行国家对内对外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企图借助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来实现充分就业、长期经济增长、收入均等化等经济目标。从40年代后半期到60年代中期,以凯恩斯主义为依据的各种经济政策在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大大增强了,资本主义朝福利化方向发展。
与自由资本主义相比,福利资本主义国家承担了保障其公民社会权利的义务。这些社会权利主要包括:1)基本的收入保障;2)对疫病、年老、失业等风险的保障;3)提供公共财富,包括基础设施、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等。狭义的福利政策通常只包括对第一、第二条社会权利的保障,这与国际劳工组织的最低标准相关。它强调国家的再分配政策,其目的是在公正的意义上对来自市场的收入进行调节。而在广义上,国家积极的经济政策也被看作是福利国家的政策,其目标是实现充分就业和国民收入的增长。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如果主要按照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同来描述福利国家的不同特征,那么可以把西方的福利国家制度分为三种:自由主义福利国家,社会民主主义福利国家,保守主义福利国家。⑨ 其中第一种自由主义福利国家以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这些盎格鲁撒克逊国家为代表,其特征是市场化和商品化的自由主义原则仍占上风,其给付对象主要是那些最贫困的阶层。第二种社会民主主义福利国家以瑞典和挪威等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为代表,是一种比较全面的公民照顾制度。第三种保守主义福利国家,包括德国、法国、奥地利和意大利等欧洲大部分国家,其突出特点是合作主义(Corporatism)机制几乎取代市场而成为经济资源配置的主要制度安排。
从工人运动的角度来说,现代福利资本主义国家的出现,被认为是长期工人运动和斗争的重要结果之一。丹麦学者考斯塔·艾斯平—安德森认为,与自由放任资本主义相伴而生的劳动力商品化的境地导致了以“非商品化”为主旨的工人运动政策,其目标是使工人的福利从现金交易关系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从结果来看,“非商品化”的运动增强了劳动者的力量,削弱了雇主的绝对权威,从而促进了福利资本主义的诞生。⑩
然而,非商品化福利国家的出现,主要是二战后的事情,它是以国家控制货币供应和经济事务的能力的获得,以及凯恩斯主义的经济管理方法在资本主义世界的盛行作为条件的。从根本上说,当代福利资本主义与国家经济主权的完整性是共生的、不可分割的。如果没有纸币、信贷和中央银行的出现所赋予国家的控制货币供应和经济事务的巨大权力,也就不可能有凯恩斯主义的经济管理方法和现代福利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