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民营资本对中小商业银行的改造(1)
2016-06-26 01:01
导读:金融论文毕业论文,如何看待民营资本对中小商业银行的改造(1)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摘要:民营资本参股中小商业银行,有利于增强中小商业银行实
摘要:民营资本参股中小商业银行,有利于增强中小商业银行实力、改变其股权结构、减少地方政府的干预、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题及利率市场化的推进。 关键词:民营资本;中小商业银行;股权结构
世纪之交,国外资本拉开了参股中国银行业的帷幕。先是IFC(国际金融公司)出资2.19亿元人民币购得南京市商业银行15%的股权,成为南京市商业银行的第三大股东,紧接着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及先前已参股投资的IFC,共持有上海市商业银行18%的股权,我国开始兑现加入WTO后金融领域梯次开放的承诺。与此同时,我国民营资本也对参股银行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2003年沈阳瑞丰银行、佛山南华银行、深圳民华银行、江阴商业银行、西安长城银行5家民营银行试点,同年7月,向银监会提交了设计方案。2004年8月18日,前身为“浙江商业银行”的“浙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开业,广厦集团、吉利集团等13家浙江民营企业的股份占其总股本的85.71%,处绝对控股地位,是目前国内民营资本比例最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被业界称为我国内地首家民营银行。浙商银行的成立,预示着民营资本控股银行及民营银行的准人已开始起步。
一、民营资本参股银行业现状分析
民营资本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成分,随着实业领域竞争的加剧,拥有雄厚资金的民营企业主,把目光投向仍居垄断地位、尚待开放的中小银行业。然而资本充足率、不良资产占比、盈利模式远不如四大国有银行的中小商业银行,面临着困境,包袱沉重,能否成为民营资本增值和扩张的载体?民营资本改造中小商业银行的热情和动力又源自何方?
民营资本参与中国银行业已是大势所趋。自2002年到2005年,11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民营股本增加了65.54亿股,增长144.9%,民营股占比增长了1.24%,而同期国家股、国有控股企业法人股占比分别下降了0.76%、17.19%。民营资本已占民生银行总股本的55.04%。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过去三年中,在我国115家城市商业银行和大多数城市信用社的股权结构中,城市商业银行的民营股本占比增长了10.19%,国有控股企业法人股和地方财政股的占比分别下降了4.33%和7.65%,民营资本的控股地位仅次于国有控股企业法人股;在城市信用社中,三年来民营股增长了8.24亿股,占比增长了15.62%,同期国有控股企业法人股占比下降了12.66%。
注:以上数据源自“2006年金融专家论坛”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的主题演讲
2005年12月28日,“徽商银行”在安徽省合肥市成立,“徽商银行”是我国首家由城市商业银行合并重组而成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整合之后徽商银行的资本金为25亿元,该行确立了“扩股、引资、上市”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增资扩股20亿元的锁定目标之一就是公司治理良好、符合投资入股条件的民营企业。增资扩股后,徽商银行的资本金规模将达到45亿元,资本充足率由现在的8.76%,提高到超过10%。“徽商银行”模式,将成为各地城市商业银行、信用社重组的模板,并可能掀开了城市商业银行、信用社大规模重组合并的序幕。
中国银监会在“2006年金融专家论坛”上发出的信息已明确表示:民营资本进入中国银行业不存在法律障碍;鼓励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积极参与我国银行业的重组和改造,欢迎民营资本,防止关联交易、审慎设立机构。由此看来,民营资本对我国银行业的注入已水到渠成,而完全意义上的私有制银行的准入,仍要受制度的严格约束。
二、民营资本改造中小商业银行的目的归根于其原始的趋利性
1997年东南亚金融风暴后,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控制银行系统风险。央行要求各大商业银行按五级分类法增加呆坏账准备金,进行审慎经营;政府发行2700亿元的特种国债,补充银行资本金,使得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自有资本金,达到《巴塞尔协议》对资本充足率8%的要求(新的《巴塞尔协议》对发展中国家银行资本充足率新要求达到12.5%);成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并且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剥离了将近1400亿元的不良资产,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