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滞存与通货紧缩(3)
2016-08-20 01:11
导读:在流动性滞存的情况下,,中央银行预测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公式变为: 货币供应量增长率 = 经济增长率 通货膨胀率 流动性滞存率 流动性滞存率可为正
在流动性滞存的情况下,,中央银行预测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公式变为:
货币供应量增长率 = 经济增长率 通货膨胀率 流动性滞存率
流动性滞存率可为正或为负,在公式中前两个因素不变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应随流动性滞存率的变动而变动。
关于流动性滞存这一概念,还应注意两点:⑴既为流动性,则不能滞存,若发生了滞存,则意味着经济出了毛病。这就是流动性滞存这一概念命名的由来。⑵流动性滞存亦可称为货币滞存或货币资金滞存,但最好还是称为流动性滞存。万不可称为流动性沉淀或货币资金沉淀。因为沉淀的原意是溶液中的难溶物质沉到溶液底层的过程。当溶液过饱和时,结晶物质也会沉到溶液底层。货币沉淀是货币中性论者的说法。货币中性论者认为,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是一定的,过多则结晶沉淀,过少则溶解。货币量对实体经济过程无影响,货币是“一层面纱”。流动性滞存论则从社会再生产和相应的货币周转角度出发,认为货币资金的滞存会影响经济过程,使当期实际上用来购买商品和劳务的货币量减少,形成通货紧缩。
二、 我国流动性滞存和通货紧缩的原因及缓解这一状况的思路
在我国,流动性滞存主要是由如下两个原因造成的。第一,由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使经济生活中未来的不确定性增强,使人们的收入预期下降,支出预期上升,经济安全感减弱;第二,居民间收入差距拉大,高收入者把其收入中的较大比例用于储蓄。一方面,它们使普通居民的消费倾向减弱,储蓄倾向增强,使国民总消费率(C/Y)下降,国民总储蓄率(S/Y)上升,造成宏观意义上的消费需求不足。消费需求不足与生产经营中的外界不确定性结合在一起,使企业投资风险加大,资本边际效率降低,企业投资动机减弱,造成宏观意义上的投资需求不足。消费需求不足加上投资需求不足,就是总需求不足。另一方面,储蓄率上升使居民和企业收入中的很大一部分变为窖藏现金和在银行的存款。从银行贷款上看,消费者和企业缺乏信心导致民间资金需求不旺;而现有企业大面积效益不佳和与之相关的贷款的较大风险,又使银行产生“惜贷”,“慎贷”行为,这都使银行贷款量相对下降,使银行出现巨额“存差”,并使中央银行通过贷款向商业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渠道阻滞。这样,在货币大量滞存于家庭、企业和银行等经济单位的同时,中央银行通过贷款渠道又难以有效地增加基础货币供应,结果使经济生活中实际上用来购买商品和劳务的货币量即Mp不足,Mp不足加重了总需求不足,最后形成了物价水平下降、失业率上升的通货紧缩现象。通货紧缩现象发生后,又反过来人们的心理预期,使通货紧缩更加严重,这就是所谓的“通货紧缩螺旋”。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消除由流动性滞存带来的通货紧缩,有治本与治标两种。治本法就是从造成此次流动性滞存及通货紧缩的根本原因出发,因势利导,建立和完善
社会保障制度,增强人们的经济安全感;健全体系,明确产权、交易和竞争规则,严格执法,加大经济生活的透明度,减少不确定性;在经济活动中,坚决反对垄断、行政腐败和暗箱操作,努力实现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以充分发挥各经济活动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创新来启动和经济;健全风险投资机制,建立投资保险制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从多方面、多角度扶助弱势群体,解决其、就业和生活上的困难,增强其挣得收入的能力,并使这些措施长期化、制度化;运用财政税收手段改善收入分配,使之既无损于效率又不至于妨碍社会消费的增长;完善市场体系,活化市场主体,强化市场对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这种方法耗时较长,但可以把流动性滞存与通货紧缩发生的可能性与程度降至最低,对已发生的流动性滞存和通货紧缩也有满意的效果。
治标法就是运用扩张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消除通货紧缩。由于通货紧缩常与流动性滞存相伴,所以,在通货紧缩时运用扩张的货币政策,会遇到以下:(1)通过“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居民和企业”这一信贷渠道,难以迅速有效地增加货币供应量;(2)增加的货币供应量中,会有很大一部分滞存起来,只有一部分在当期购买商品和劳务;(3)由于消费者和企业信心不足,利率降低未必会使消费和投资增加。这些都使货币政策效果减弱。若此时运用扩张的财政政策,由政府向商业银行和居民发行国债,把滞存的货币量变为政府的国债收入,再通过政府支出,使之变为即期购买商品和劳务的货币量。同时,中央银行利用公开市场业务,从商业银行手中买入国债,发出基础货币,可实现增加货币发行和增加总需求的目标。即是说,通货紧缩时期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效果要好。但由于通货紧缩时,居民消费倾向较小,财政乘数小,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果也不会十分显著。此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还会遇到时滞,财政债务负担加重,使未来发生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加大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