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及实证研究(1)(2)
2016-10-15 01:05
导读:陆宇建(2002)[6]分析了1993—2000年A股上市公司对外公布的ROE和ROA资料。通过研究分析表明:上市公司为避免亏损或获得配股权而利用ROE进行盈余管理。 2.
陆宇建(2002)[6]分析了1993—2000年A股上市公司对外公布的ROE和ROA资料。通过研究分析表明:上市公司为避免亏损或获得配股权而利用ROE进行盈余管理。
2. 净资产收益率的“6%现象”和“10%现象”
配股是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的主要方式,特别是在股票增发的融资政策出台前,上市公司为了争夺有限的配股资源,就针对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配股的必要条件,进行相应的盈余管理,获得宝贵的配股权。上市公司增发也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再融资方式,在国外,增发主要是指季节性股票发行。为了满足监管机构的增发条件,上市公司展开一系列的盈余管理行为,获取再融资的权力。这两种再融资方式引起的盈余管理行为,即“6%现象”和“10%现象”。
陈小悦等(2000)[7]对我国上市公司为获得配股权而进行的利润操纵现象进行了研究。他们通过对1996年和1997年我国沪深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ROE)进行分析,发现净资产收益率处于10%~12%的上市公司存在明显的利润操纵动机。
王跃堂等(2000)[8]对我国1998年开始实行的短期投资减值准备、存货减值准备和长期投资减值准备进行了实证检验。1998年度三大减值准备在A股公司中由上市公司自行选择使用,而在含B股公司中是强制使用。他发现,处于配股区间的上市公司明显地未实行三大减值政策,即存在明显正的盈余管理。他们的研究都从侧面验证了我国企业因配股而产生的盈余管理动机的存在。
田丰和周红[9](2000)对我国1997年5家新闻纸行业上市公司在申请反倾销期间的盈余管理进行了检验,他们没有发现调低应计利润的盈余管理的证据。他们的结果与国外同类研究存在较大差异,他们认为:这是由于这些上市公司为取得配股资格而具有调高应计利润的盈余管理动机,而且后者的获益高于取得反倾销诉讼的收益。而事实上他们的时间跨度及样本规模过小也可能是重要原因。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以上的研究往往只从一个方面进行了盈余管理动机的研究,而本文从ROE和ROA的分布情况研究出发,验证了盈余管理动机的多样性。
二、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的实证分析
1. 样本选择及描述
本文的样本为1996至2006年A股上市公司对外公布的ROE与ROA资料,样本数据追溯至1996年,是因为1998年4月22日沪深证券交易所对ST制度的规定,连续两年亏损的上市公司要执行ST。本文实际获得的ROE观测值数目为11?128个,进一步剔除了ROE大于100%和小于-100%的极端值,最终获得10?887个观测值;同时,本文也获得了与ROE相对应的11?105个ROA的观测值。样本的描述性统计特征见表1和表2。本文数据均来自港澳资讯数据库。文中相关数据的处理及检验均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
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各年可以获得的ROE观测值的数目从1996年的438个上升到2006年的1?345个,各年可以获得的ROA观测值的数目从1996年的439个上升到2006年的1?381个。在整个样本期间,我国上市公司的业绩有下降的迹象,体现为ROE与ROA的均值与分位数有下降的趋势(个别年份除外)。从2001年开始一直到2006年,ROE和ROA的均值与中位数基本维持在同一水平上;在各个年度,ROA的均值与分位数比ROE相应的均值与中位数要小;不论ROE还是ROA,各自的均值均比中位数要小,具体可见图1所示
2. 研究假设
假设1: 假设公司管理当局有避免ST或达到配股、增发及格线的激励,那么在ROE的频数分布中,微亏公司的频数异常地低,而微利公司的频数异常地高;略低于配股及增发及格线的观测值的频数异常地低,而略高于配股及增发及格线的观测值的频数异常地高。也就是说ROE存在“0%现象”、“6%现象”和“10%现象”,或者称之为微利现象、保配或保增现象。
假设2: 假设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仅仅操纵净利润,而不操纵净资产,那么ROA的频数分布形态将与ROE相似。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3. 实证分析
(1) ROE的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