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适应性研究((2)
2016-10-28 01:08
导读:但是,如果实际上在t 2时期流通速度已经恒定不变或者转而上升(Vt 2≥Vt),继续按原先的货币供给目标进行货币扩张的话,将会导致物价上涨,引发通货膨

但是,如果实际上在t 2时期流通速度已经恒定不变或者转而上升(Vt 2≥Vt),继续按原先的货币供给目标进行货币扩张的话,将会导致物价上涨,引发通货膨胀。 由于货币流通速度变化不定而产生通货膨胀,可能的原因是由于上期在流通环节中沉淀下来的一些无效货币,在本期又重新恢复其流通职能,再次进入流通领域,使得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实际发挥作用的货币供给量变大。货币流通速度的不稳定性,将会削弱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效果。 (2)货币流通速度的实证分析。我们用Vi=GDP/Mi(i=1,2)来衡量货币流通速度,其中GDP代表名义产出。在分析我国货币流通速度波动性时,采用固定样本时间长度的滚动时窗方法。使用固定样本长度的滚动标准差来度量波动性,比一般的标准差更能体现变量的波动性,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 根据年度和季度的样本数据,其中年度数据样本区间为1978~2004年,季度数据样本区间为1991年1季度至2005年2季度。考虑到样本量等因素,我们在计算滚动标准差时,其中年度值选取的滚动时窗长度为4年,季度值选取的滚动时窗长度为8个季度。通过数据处理,我们分别得到M1和M2的货币流通速度变化轨迹和滚动标准差轨迹。结果显示,狭义货币M1和广义货币M2流通速度的年度变化轨迹和季度变化轨迹都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无论年度还是季度,广义货币的流通速度都比狭义货币的流通速度稳定,通过H-P滤波可以得到两者都呈下降的趋势。改革开放至今,无论是狭义货币还是广义货币,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在减慢,但是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波动。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货币流通速度呈现一定的顺周期性,在经济处于收缩时期下降幅度要明显大于经济处于上升时期的下降幅度。 利用滚动标准差衡量货币流通速度序列轨迹的波动性表明,在20世纪 90年代以前,年度的广义货币流通速度的波动大体与狭义货币相当,都呈下降趋势;90年代以后波动又突然上升,然后在上升和下降之间波浪式前进,整个轨迹出现了波动程度降低的迹象,但是也存在短期内波动再次上升的可能。季度的货币流通速度波动也表现出同样的特征,90年代以来广义货币流通速度波动曲线一直位于狭义货币流通速度下方,并且各自的波动都处于不断变化当中,而且狭义货币流通速度波动性变化幅度大,说明90年代以来广义货币流通速度相对比狭义货币流通速度稳定,但两者都处于非稳定状态。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对人民币汇率改革具体制度选择的认识
信用货币体系下“良币驱劣币”现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