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的陷阱(1)(4)
2016-11-22 01:21
导读:1996年10月,国内医药行业投资规模最大的项目之一——河南中原制药厂宣布停产。这家总投资13.26亿元,设计年产5000吨维生素C的制药厂从投料试车到停产
1996年10月,国内医药行业投资规模最大的项目之一——河南中原制药厂宣布停产。这家总投资13.26亿元,设计年产5000吨维生素C的制药厂从投料试车到停产仅4年时间,负债达30多亿元。
中原制药厂在项目投资设计时,将技术定位在“国际先进水平”,基于此,从瑞士一家小型工程公司引进了尚处于试验阶段的技术工艺和4套生产装置,结果4套生产装置有3套存在严重问题,产品一直不能正常生产。河南省政府一位负责人认为:造成中原制药厂投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建设过程中盲目追求国际先进技术,高价引进国外尚处于试验阶段的工艺技术,之后又错过了利用国内技术力量攻关、抢占市场的机遇。
一般而言,拥有成熟的技术是所有投资者投资的前提,问题是,技术能否保证成熟?一些投资者相信“只要有钱,不怕买不来技术”,目前的市场情况也确实如此,但问题又来了,买来技术真能用吗?
1997年,陕西一家民营工程公司敏锐地发现了涂料市场群龙无首,竞争手段低下,存在极大的市场空间,于是与当地一家兵工部下属研究所合作,由研究所进行技术投资,合作开发市场。几年运作下来,投入了上千万元资金,生产出来的涂料仍然不断出质量问题,其产品根本打不开市场。面对频频出现的质量问题,研究所的解释总是:用户操作不当。几经反复,该公司老板终于明白:研究所的技术并不是成熟的技术。但公司已在涂料市场投了巨额资金,而且市场潜力的确很大,又舍不得放弃,于是一方面惨淡经营,另一方面开始向一些大型涂料厂商零星购买生产技术,但实际效果甚微。
与技术陷阱类似的是投资中的人才陷阱,都是新进入一个行业的投资者特别容易踏进的陷阱。这类陷阱有一个共同特征:为企业经营所必备,容易从市场获得所以投资者不重视,但评判是否合适却非常困难,往往成为新投资项目成败的关键。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上海静安区有一幢投资4.7亿元的“九九大舞台”,由美国九九集团投资,大厦位于静安区西康路和安远路交汇口,外观和室内设计均完全采用国际上最流行的个性化设计。1997年试营业期间,每天的门票收入即近100万元,每天营业收入为400多元元。
但这样一个项目,却仅经营一年即关闭,其原因是投资商系搞地产出身,不懂娱乐经营,董事长长期在国外,管理人员全是
招聘,外行管理加上贪污浪费,试营业8个月就损失人民币6000万元,被迫停业整顿。
在知本时代,企业对高新技术和高精尖人才的追求几近疯狂,魂牵梦萦的都是能拥有别人无法替代的技术,有不可或缺的人才。他们没有留意到,技术和人才作为企业进行市场竞争的两大法宝,在为投资者赢来丰厚利润的同时,也常使大量优秀的项目消弭于无形。
要避免技术和人才陷阱,投资者应努力做到:
1、进入新领域优先考虑熟悉产业的相关行业,尽量不要进入自己不熟悉的行业;
2、对还处于实验阶段的新技术,必须进行由小试到中试再到小规模的投产试验;
3、对专家、顾问不能盲从,信任他们,但要验证;
4、技术和人才的投资以适应企业规模和投资能力、适应目标市场需求为主要标准,过高或过低的技术、人才要求并不适当;
5、对进入新行业的投资者而言,判断人才是否合适的标准是:一看其是否有相当的从业经验,二看其在该企业及行业内的口碑,三看其历史业绩,最后,还要看其个人禀性是否与本企业文化相融合。对技术是否合适的判断标准与此类似。
思想篇:魔由心生
没有实践的直觉只能是荒谬,而相信直觉、勇敢实践,正是中国商人成功的秘诀。在过去的年代里,凭着对市场的天生敏锐直觉,中国的许多商人成就了自己宝马香车的致富梦想。
中国大学排名
但20多年的市场化改革,使越来越多的商人感到迷惑。市场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是所有商人都无法质疑的滚滚洪流,与此相对应的是利润越来越薄,市场越来越小,可供选择的投资项目越来越少,市场的陷阱越来越多。于是有媒体揣测:当今中国有70%的上市公司投资项目是不赢利的,有70%的海外投资是亏本的,中国企业有70%是明亏和暗亏的;于是老老实实做传统生意被视为可悲的落伍者,求新、求大、求快的思潮泛滥成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