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次通货膨胀看我国当前宏观调控政策选择((2)
2016-11-23 01:00
导读:为了抑制1984—1985年的通货膨胀,国务院从1984年11月到1985年10月发布了一系列紧缩性的宏观调控措施,比如,1985年3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强物价管理和监
为了抑制1984—1985年的通货膨胀,国务院从1984年11月到1985年10月发布了一系列紧缩性的宏观调控措施,比如,1985年3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强物价管理和监督检查的通知》和《关于坚决制止就地转手倒卖活动的通知》,对重要的生产生活资料实行限价政策,同时打击对重要生产资料和紧俏耐用消费品的投机倒把和地下黑市。1985年在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政府
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强信贷基金和消费基金管理,减少货币发行,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抑制物价上涨。
这次通货膨胀开始时间可以追溯到1983年,历时3年,到1986年调控才初见成效。然而,后来的实践表明,1984—1985年所采取的宏观调控政策,在尚未将通货膨胀完全消除的情况下就逐步松动,为下一次通货膨胀埋下了隐患。
(三)第三次通货膨胀(1987—1989年)
如上所述,1986年各项政策又开始全面松动,导致社会需求量严重膨胀,工农业比例关系严重失调,资金、外汇、物资的分配权过度分散,国家宏观调控能力严重削弱,从而引发通货膨胀。在此期间,1988年的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创造了建国近40年以来上涨的最高记录,同比上涨高达18.8%。在如此之高的CPI背后,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同比竟然还上涨了23%,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同比也上涨了15%。在广义货币供应量(M2)方面,从1984年到1989年,平均每年新增货币1500多亿元,到1989年货币存量已达11949.6亿元,应该说,货币供应量的大规模增加是形成此次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
这次通货膨胀的特点,表现为商品价格的普遍上涨。在突如其来的冲击面前,1989年11月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会议决定采取控制社会需求和减少财政信贷的双紧方针,并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增加有效供给;开展增产节支运动,提高各个方面的经济效益,提出用3年或更长时间基本完成治理整顿任务,抑制通货膨胀。这次通货膨胀从1987年到1989年持续了3年时间,在治理上取得了明显成效,到1990年物价水平普遍下降。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四)第四次通货膨胀(1993—1995年)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经济进入了高速增长的快车道。不过,由于当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迅猛扩张,以及金融秩序的持续混乱,形成了这一时期的通货膨胀。其特征可概括为“四热”(房地产热、开发区热、集资热、股票热)、“四高”(高投资膨胀、高工业增长、高货币发行和信贷投放、高物价上涨)、“四紧”(
交通运输紧张、能源紧张、重要原材料紧张、资金紧张)和“一乱”(经济秩序特别是金融秩序混乱)。
在广义货币供应量(M2)方面,1993年比1992年新增货币9400亿元,环比增长39%,1993年货币存量达到34879亿元。1994年货币增长量超过万亿元,1994年比1993年新增12044亿元,环比增长34.6%;1995年比1994年新增13827亿元,达到60750.5亿元。1993—1994年3年间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年均同比上涨分别为19.5%,18.6%,24.4%,与前三次通货膨胀相比,这次通货膨胀各种指标上涨尤为严重。以农产品为代表的基础价格上涨所形成的成本冲击型通货膨胀,是此次通货膨胀的主要特征。
此次通货膨胀的治理以1993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提出16条措施为起点,经过3年的努力,到1996年我国基本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这16条措施可归结为:(1)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控制货币发行,稳定外汇市场价格,灵活利用利率,增加储蓄,减少信贷总规模。(2)加快金融改革,强化中央银行的金融宏观调控能力,将投资体制改革与金融体制改革相结合。(3)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加强对房地产开发的宏观管理,控制基建投资规模,减少社会总需求,抑制物价水平。
这次通货膨胀从1993年开始到1996年完全遏制,历时4年。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二、我国当前物价上涨与历次通货膨胀的异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