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循环结构对日本金融改革的影响(1)(2)
2016-12-25 01:12
导读: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是企业部门,在这10年中,日本企业的投资活动明显停滞,就经济整体情况而言,储蓄与投资之差拉大,金融机构成了没有资金需求者
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是企业部门,在这10年中,日本企业的投资活动明显停滞,就经济整体情况而言,储蓄与投资之差拉大,金融机构成了没有资金需求者的资金供给者。
10年中,家庭部门与企业部门选择资产与负债方式的变化既是金融机构贷款态度变化的原因,也是其结果。金融机构清理不良债权的压力,也使得企业更倾向于偿还借款,逃避风险,客观上也抑制了自身的设备投资。就银行的总体情况看,因为处理不良债权以及按照国际清算银行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资本充足率,使得金融机构压缩了对企业部门的贷款(412→326万亿日元)和股票、公司债投资(329→246万亿日元)。同时,由于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的相互持股,致使股价下降,也成为银行对中小企业“惜贷”的原因之一。10年间,日本民间金融机构的中介职能作用减退,因而,日本直接金融的比重从55%降为20%。不断提高直接金融比率,降低间接金融比率,这本是日本进行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但是,10年间日本国内资金循环的流向表明,事实与金融改革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日本民间金融机构与家庭部门、企业关系的变化,与其和政府部门关系的变化是互为表里的。10年来,金融机构买进的国债额成倍增加(131→278万亿日元),民间金融机构由向企业提供资金转为向政府提供资金。日本民间金融机构的国债投资比率也从24%上升到34%。尽管政府实行了减税措施,日本国民负担率保持在较低水平,但另一方面,景气刺激政策和 社会 保险费用支出增加,使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岁出规模不断扩大,财政赤字急剧膨胀,最终导致日本公共债务大幅度累积增加,国债和地方债筹资规模由1990年的159万亿日元增加至2001年度的447万亿。
政府通过民间金融机构买入国债筹集资金的资金循环,是在政府部门内进行的。根据日本公共金融机构的投资融资指南,家庭部门存入公共金融机构如邮政储蓄、简易保险和简易养老金的储蓄最终也必须转移到国债、地方债和财政投资债上来,形成在政府内部的资金循环。例如,邮政储蓄机构的国债认购率从3.2%上升到12.8%。
总之,日本政府旺盛的资金需求,对应的是家庭和企业部门对资金需求的萎缩,民间资金需求的低迷,加之长期利率的不断下降对民间金融机构收益率空间的挤压,也从根本上弱化了金融机构合理配置资金的职能。因此,日本金融改革成功的前提条件,是包括政府金融机构在内的公共金融机构将资金循环中的主体地位让位于民间金融机构,将政府内部的资金循环改变为通过民间金融机构流向企业和家庭部门的循环(神野直彦,2002)。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陈虹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略论对国有企业经营者试行股份期权激励办法
汇兑损益对企业的影响与外汇风险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