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汇率制度对货币政策影响的效应分析.(1)(2)
2016-12-27 01:04
导读:三、 我国现行汇率制度下的货币政策效应 (一)我国政府在政策组合中的选择 1994年我国实行了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实际上是盯住美元),因此,汇
三、 我国现行汇率制度下的货币政策效应
(一)我国政府在政策组合中的选择
1994年我国实行了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实际上是盯住美元),因此,汇率变动极小(基本固定),始终保持在1美元兑换8.26人民币左右。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事实上,还是在努力维持汇率的稳定。同时,我国一直强调中央银行对宏观经济调控和货币政策的调整。可以说,在理论上选择了汇率稳定和货币政策独立,限制资本自由流动。在现实中,结售汇制度使资本流动呈现单向自由化,即人民银行外汇储备增长以人民币等值投放为代价。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收支的“双顺差”扩大,实施这一政策组合的成本越来越大,外汇储备增长成为本币投放的主要闸门,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严重削弱。也就是说,当前事实上被迫实行了汇率稳定和资本单向自由流动(流入)的政策组合。
(二)我国当前汇率制度下基础货币供给的内生性
随着经济和金融的全球化深化,特别是加入WTO之后,我国开放步伐加快,为了维持汇率稳定,无论经常项目还是资本项目外汇流入时,中央银行必须投放人民币买入,这意味着基础货币的投放量不能由中央银行主动控制,不得不放弃对货币政策的完全控制权,货币政策独立性几乎丧失。 固定汇率制度下的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简)
上表揭示,基础货币构成中央银行的主要负债,国内信贷和外汇储备构成中央银行的主要资产。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通过三种渠道投放:一是再贷款;二是财政透支与借款;三是外汇占款。前两项统称为中央银行信贷,外汇占款是增加外汇储备对应的货币投放。所以,中央银行国内信贷和外汇储备的变化直接影响基础货币的投放量,三者在数量上的关系: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ΔMB=ΔD ΔR
其中:ΔMB表示基础货币的变化;
ΔD表示国内信贷的变化;
ΔR表示外汇储备的变化。
在国内信贷不变的情况下,国际收支不平衡时就会通过外汇储备渠道迫使货币供应变化。外汇占款数量由汇率和外汇储备量的乘积决定,外汇储备对货币供应的影响程度取决于外汇占款占基础货币的投放比例。在目前汇率形成机制及外汇管理模式下,人民银行只能被动接受国际收支顺差的变动,外汇占基础货币投放的比重越来越大。 可以看出,在长期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下,外汇占款上升成为基础货币投放关键内生性因素。
(三)外汇储备增长与货币投放量的增加
1994年确立结售汇制,当年实现经常项目顺差76.58亿美元,资本项目顺差326.44亿美元,外汇储备增加了304.21亿美元,同期,中央银行被动发放基础货币2800多亿,年末货币总量增幅达35%,新增4024亿元基础货币中70%以上是外汇收购。次年,商业银行开始由长期贷差转为存差。
我国的国际收支已多年出现“双顺差”,从经常项目上看,在国内商品市场相对过剩的情况下只能通过出口寻找外销,出口增加的外汇收入因结汇制度挤出了基础货币。从资本项目上看,我国已经成为吸引FDI最多的国家,在吸引了大量国外直接投资的同时也迫使央行增加基础货币。此外,美国长期贸易赤字和外债增加,使美元资产相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吸引力明显减弱,导致全球资金逐步从美元资产转移到未来投资回报率更高、汇率风险更小的亚洲国家以及其他新兴地区,推动了这些国家汇率升值。这种情况下,人民币引起了投机者的兴趣。从2002年下半年起,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加大,加剧了国际资本的流入。韩剑等对非FDI资本流入(即对外借款与流入国内的热钱之和)进行测算的结果显示,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不断增强的情况下,非FDI资本流入表现出很强的波动性,其规模大小与升值预期明显正相关。境外热钱在人民币升值利益的驱动下不断涌入,进一步加剧了外汇储备增长。外汇储备从2000年底的1656亿美元增加到2004年底的6099亿美元,通过外汇占款投放的基础货币相应地由1.4万亿上升到5.2万亿。截至2006年9月底,外汇储备过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一,由此投放的人民币总量超过7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