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制度变迁滞后性的利益集团因素(1)(2)
2017-02-23 01:03
导读:正是由于非国有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因此有人提出 了中国经济“民营化”的说法(陈雨露等,2004)。我们认为,尽管从结
正是由于非国有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因此有人提出 了中国经济“民营化”的说法(陈雨露等,2004)。我们认为,尽管从结构上看,国有经 济仍然掌握着国民经济的核心部门,不过从国有与非国有经济的比重来看,现在提出中 国经济具有民营化趋势并不为过。今年1—7月,全国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7116亿元, 其中非国有部门完成投资11406亿元,占42.1%。实际上,非国有部门强劲的投资增长, 已经保持了很长一段时间。图二展示了1985—2002年非国有经济投资增长情况。

图二描述了1985年以来非国有经济投资总量及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变化情况。自1993 年前后起,非国有经济开始迅速增长,并在2002年达到了总投资的56.6%,超过了国有 部门,成为我国投资增长的第一推动力量。
2.中国的金融抑制和所有制歧视
长期以来,中国金融体系承担着某种财政功能,特别是对国有经济的财政补贴功能(张 杰,1998;周立、胡鞍钢,2001)。这一点,在改革后所以尤显重要,主要原因在于国 家为了保证改革过程中的体制内稳定,而不得不对国有部门提供持续的补贴(张军,199 7)。因此,国家直接控制下的金融体系,将金融资源的绝大部分配置给了国有部门。尽 管国有部门的产出效率和产出总量,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都在不断下降。
正式金融体系对于国有经济部门的偏向,构成了中国式的金融抑制。但与赫尔曼等人( 1996)提出的金融抑制目标完全不同的是,中国政府对于金融市场的直接干预,是为了 实现社会稳定,而不是培育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加之政府、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由 于代理问题而引发的大量低效率,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根据周业安(199 9)的估算,1992—1997年间,由于金融抑制而形成的贷款损失高达12512.66亿元,总资 金漏损达25795.83亿元。两项之和相当于2003年我国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22.6%。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图三描绘了以国有工业为代表的国有经济总量增长趋势,及同时期国有经济所获得的 信贷资金支持。从图中可以看到,1995年以前,国有经济在充足的信贷资金支持下,保 持了稳定增长趋势。但从1995年后,国有经济的增长幅度开始放缓,而与此同时国有部 门所获得的信贷资金总量却没有同步放缓,而是继续迅速增长。由此反映出我国金融体 系中存在的资源非市场化配置和国有部门资金使用效率低的问题。

共3页: 1 [2] [3]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金融发展与金融调控方式的转变
农村合作金融功能异化的制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