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效果的挑战(1)

2017-06-18 01:01
导读:金融论文毕业论文,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效果的挑战(1)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摘要: 电子 货币的 发展 减少了公众对央行基础货币的需求,这就势必削弱以
摘要: 电子 货币的 发展 减少了公众对央行基础货币的需求,这就势必削弱以往货币政策的效果,甚至可能使其失去作用。因为这种货币政策以基础货币为主要调控对象。但实际上,只要央行将调控重点转移到利率上来,货币政策仍有很大的用武之地。我国电子货币的使用在短期中可能提高货币政策的效果,因为,货币漏损率和超额准备率的下降,可以提高货币乘数。而长期中货币数量调控的效果也会下降,所以我们也要尽早做好向利率调控转轨的准备。
关键词:电子货币货币政策基础货币
正文
随着电子货币的普遍 应用 和结算方式 计算 机化,央行发行的基础货币(现金和商业银行在央行的存款)正在退出人们的日常 经济 活动,交易媒介日益失去其可触摸的形体,而越来越变成像幽灵一样的脉冲,这就势必对央行的货币政策形成严峻的挑战。尽管,这种挑战在我国的表现远不及发达国家充分,但是,我们也必须未雨绸缪,了解发达国家的 研究 动态,结合我国的实际,提出我们的观点。
一、有关电子货币 影响 的主要观点
国外的学者几乎都承认,电子货币将削弱货币政策的效果,但是,他们对于这种削弱程度的判断存在着明显的分歧。也就是说,这种削弱究竟是有限的,还是从根本上抵消货币政策效果。以下就是这些不同观点的介绍。
本杰明·弗里德曼(BenjaminFriedman)认为,电子货币削弱甚至消除货币政策操作与家庭、 企业 支出之间的联系,因为,它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就可能脱离央行基础货币支撑,独立发挥支付手段的职能。在这种情况下,央行基础货币的变动,难以影响公众的货币需求,也不能有效地通过货币乘数影响经济活动。对基础货币需求的减少导致央行国债交易规模的缩小,央行调控利率的能力也大为削弱。在这种情况下,“未来的央行将成为只有信号兵的军队”,它只能向私人部门指出货币政策的发展前景,却无法干预私人部门的政策预期和行为选择。3
查尔斯.古德哈特(CharlesGoodhart)认为,虽然电子货币可能替代基础货币,但是,这种替代是不完全的。例如,非法经济活动离不开现金交易,否则,使用电子货币就很容易被管理者发现。即使非法经济活动的货币需求达到最小化,甚至完全消失, 社会 对基础货币的需求依然存在。因为,财政征税接受的只能是基础货币,而不是没有基础货币支撑的、由其他私人部门发行的电子货币。在个人和企业税占国民收入很大比重的意义上,不管电子货币发展到什么地步,社会对基础货币的需求仍然不可低估,央行还是能够运用它所控制的基础货币量,将经济活动纳入期望的轨道,所以电子货币的发展不会明显削弱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默文·金(MervynKing)的观点比较激进,他认为二十世纪是央行发展的黄金时期,央行重要性前所未有的凸现出来,尤其是在信用纸币取代商品货币之后。但是,随着电子货币逐渐替代基础货币,央行作为基础货币供给者的垄断地位开始下降。因为,电子支付 网络 的发展,使得商业银行不再需要基础货币就能满足结算账户的平衡需要,一旦电子货币完全替代基础货币,货币政策就将失去稳定经济的作用,央行也只能相应淡出货币政策的舞台。
查尔斯·弗里德曼(CharlesFreedman)的观点恰好与金相反,他认为在 历史 上央行的出现,并作为最后贷款人发挥了稳定经济的极大作用, 目前 ,央行在办理银行间的支付结算,防范 金融 风险方面仍然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各国金融机构都愿意接受并依赖于央行的这个作用。电子货币的出现虽然可以打破央行对货币供给的垄断,但却不会威胁央行为银行办理支付结算,以及发挥最后贷款人的作用,所以货币政策仍然会在社会经济运行中发挥其独特的重要作用。共3页: 1 [2] [3]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胡海鸥/贾德奎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新世纪中国货币政策的挑战
货币政策的可选择目标
    上一篇:伯南克与格林斯潘货币政策比较分析(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