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金融发展的路径依赖与利率市场化(1)

2017-06-22 01:00
导读:金融论文毕业论文,金融发展的路径依赖与利率市场化(1)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摘要:我国金融改革虽然成效显著,但仍未突破以银行为主导的
摘要:我国金融改革虽然成效显著,但仍未突破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发展路径,并在存款利率等方面形成新的金融压抑,存贷款利差扩大不利于银行创新改革;成为利率市场化的阻碍因素。运用金融发展的路径依赖理论对此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指出在实行赶超型金融发展战略中,为不被旧的路径锁定,使利率市场化顺利进行,减少金融改革中银行业的风险,必须在既有路径中边发展、边修正改造,调整金融结构,变银行主导型为资本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政府在金融活动中的职能也应及早转变,促使政府主导的供给型金融向市场主导的需求尾随型金融转变。  关键词:金融,利率市场化,路径依赖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中路径依赖的形成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而金融在其长期发展与演进过程中又形成了一种惯性的路径依赖,这种路径依赖在它产生的当初往往与当时的经济环境是相容的,因而能支持经济的发展,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层次后,依赖型的路径往往又成为经济发展的阻碍因素,要想维持可持续发展,必须打破这种旧的路径,或结合新的经济发展特点对旧路径进行改造。当前我国进行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就面临着既有路径依赖的阻碍作用,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对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及整个金融业的改革都至关重要。  我国建国后计划体制下大一统的以银行为中心的金融体系,在初期为迅速组织有限的资源,投入到重点建设中是十分有益的,但在经济建设的总量和结构都发生明显变化后,这种银行主导的金融体制显然已无法适应经济增长的需要,更不用说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促进和引导作用了。其后虽经过几次较大的改革,到目前为止仍然是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核心的银行主导型金融体制,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及其他金融市场虽有发展,但仍处于配角地位,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作用仍相当有限。而根据发展中国家近几十年的经验来看,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无一不是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的。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调整金融结构,提高非银行金融的比例对经济增长至关重要,并且能分散经济增长中的风险。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发展模式一旦确立,就会沿着既定的轨迹和路径一直演化下去,并产生不断自我强化的趋势,即使有更好的改革方案,也会因为昂贵的沉淀成本及其学习效应、网络效应以及适应性预期等造成的收益递增效应,使既定的路径难以发生改变,形成路径锁定效应,并成为阻碍制度框架变革的保守力量。当前的利率市场化改革,面对的问题正是在这种以银行为主导的既定金融体制下,既要维持经济增长,又要使银行不致因利率市场化改革而遭受损失。然而一项成功的改革,不仅取决于目标选择是否正确,还依赖于初始时选择的路径,一旦路径出现偏差,有可能导致无效率的路径依赖发生(彭兴钧,2002),最终导致失败,并且金融行业改革失败往往意味着更大的风险。那么,利率市场化的路径何在?  二、过去的金融改革未能改变原有路径  1.银行贷款在融资中的比例有增强趋势。金融改革20多年来,尽管股票、债券从无到有,其他融资途径也逐渐增加,单一的银行融资模式被打破,但这种有利于金融改革的趋势并未能有效地持续,尤其是在最近几年,形势出现逆转,从可统计的融资渠道来看,银行融资的比例反而有增强的趋势,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前几年进入通货紧缩期后,经济增长放缓,为此,国家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国债发行量加大,而资本市场却自2000年开始萎缩,为维持经济增长,银行在体制;蕊策、短期行为等多种原因下发放了大量的贷款。  2.银行存贷款利差加大。利率市场化改革,最终目标是消除金融压抑和管制,让市场力量决定存贷款利率水平,那么,银行存贷款利差必然会逐渐缩小,但我国近年来的实际情况却是存贷款利差不断扩大,并有进一步增强趋势。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的一些年份,存款利率为负,有明显的金融压抑。考虑到近几年改革中“先贷款、后存款”的利率市场化政策,实际上商业银行和一些试点的城市商业银行、信用社在发放贷款时利率一般会上浮,而存款利率基本不动,则实际利差会更大,这是建立在压低存款利率基础上的。  3.金融相关比率(FIR)的提高并非金融深化的表现。自戈德史密斯(1969)提出金融相关比率(FIR)这一重要概念以来,不少学者将这一指标的高低作为金融深化的重要标志,然而,一些国家,尤其是中国近年来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的FIR的数值又令人困惑,中国过高并继续攀升的FIR值是代表金融深化还是金融抑制?笔者认为这一偏离常态的高值代表金融改革中出现的新的金融抑制,原因如下:首先,计算公式选择上的问题。戈氏的FIR计算公式为金融资产总额与国民财富之比,由于金融资产总额的范围难以界定和统计,一般用M2代替,分母则用GDP代替。由于M2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它只反映总量上的增减而不能反映金融资产结构的变化。其次,由于我国在住房、养老、子女教育、失业等方面因体制不完善,居民普遍存在巨大的压力,从而为此被迫高储蓄积累,而除银行以外的其他金融市场不发达,还迫使居民不得不主要选择银行,从而强化了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制,由此导致M2每年较大的增幅,故M2/GDP逐年走高。这种由于制度的不合理,使居民被迫增加储蓄使M2增加,从而使FIR上升就是金融压制而不是金融深化和发展。进一步比较也可以发现,在FIR位居前列的国家币几乎都是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制,如中国、日本、韩国等;而即使同一国家,尽管FIR的总体趋势是升高,但在其FIR偏离正常趋势异常走高的时期,也几乎是该国资本市场低迷而银行处于强势地位的时期。  4.非正规金融活动加强。金融发展的另一个表现是非正规金融的融资利率与银行的法定贷款利率的差别逐渐缩小,活动边界也逐渐模糊。即使金融发达的国家,也有大量的非正规金融存在,并普遍遵循这一规律。而我国非正规金融近几年的实际情况表现为:一是活动范围加大,影响扩大。由于政府的宏观调控及银行风险意识的转变,相当一部分融资需求转向非正规金融。二是融资利率升高。最近一两年来,江浙一带民营经济从非正规渠道的融资利率一般在12%~20%左右,有些甚至达到30%左右,而在1998~2000年间,需求量没有这么大,平均利率也在10%以下,而那时正规金融的法定利率要较现阶段的高,这一升一降的双向差幅,显著地表明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利差的扩大。非正规金融的加强及利率的升高,表明了正规金融的改革滞后,或者说是金融压抑。在每一轮宏观调控银根紧缩时,最先受影响的都是民营企业,迫使它们转而求助于非正规金融。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三、路径依赖对利率市场化的阻碍  1.金融市场和融资渠道不发达的阻碍作用。我国利率市场化建设的目标是建立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体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改革的突破口将是货币市场利率的市场化。现阶段虽然已建立了银行同业拆借市场,但这一市场的利率并不具备权威性。首先,这是一个被分割的市场,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对进场主体资格和融资额度的限制,剥夺了一大批中小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参与这一市场的机会,它们往往是最需要通过市场融通解决资金矛盾的,而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一批实力雄厚的机构,资金量相对充裕,理论上说是没有多大资金融通需求的,却最有资格参与这一市场,因而这一市场利率反映的只是一个在资金向来较充裕的、以大中型银行为主的半封闭市场的、低于市场真实水平的利率。其次,正因为它的分割性,它割裂了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系。现代市场经济中,利率和资本市场的关系是必须正视和值得研究的问题。  每个细分的金融市场功能不同,服务的对象也有很大的差别。银行信贷市场是一个相对稳健保守的市场,它只能支持那些技术上已比较成熟定型的产业,对那些引领科技创新和进步的高新技术产业,却因风险过高,且一般没有多少有形资产可供抵押,不合银行贷款要求而望而却步,而后者正是资本市场的专长,我国因资本市场不发达,缺少相应的金融支持,在科技创新和风险投资方面一直处于劣势,不利于,高新技术的发展,也不利于加速产业升级换代,与赶超型的金融发展战略不符,结果只能尾随发达国家,用银行信贷市场持续不断地支持那些从发达国家转移出来的成熟、甚至落后过时的产业,最终沦为世界经济的加工厂,还易固化这种金融发展、经济增长的路径。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基于穷人信贷权的小额信贷瞄准机制及其偏差研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