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和完善(1)(3)
2017-08-01 01:03
导读:3、社会信用存在问题较大,地方保护主义时时抬头,导致金融机构的合法债权得不到法律的保护,很多地方亏损企业借改制之机行“金蝉脱壳”,大肆逃
3、社会信用存在问题较大,地方保护主义时时抬头,导致金融机构的合法债权得不到法律的保护,很多地方亏损企业借改制之机行“金蝉脱壳”,大肆逃废、悬空银行的债务。这已经成为一种普遍而且相当严重的社会问题。
4、金融监管力度欠缺,从目前金融监管现状看,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非现场监管流于形式、现场监管力不从心、监管效率不高、监管的有关法律法规还有待于充实、完善。对有些金融监管机构功能定位不合理,监管人员的素质达不到准确履行职责的要求,不能及时发现、控制、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对监管中发现的问题不能及时严肃查处,不能有效地震摄犯罪,有些银行监管人员甚至直接参加金融违法违纪活动。
5、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改革滞后,经营管理不佳或者管理松弛徒有虚名,违规经营严重,经济案件时有发生。长期以来国有银行“官办”色彩浓厚,“三高一低”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还没有真正建立起现代金融机构的良好的公司法人治理机制。如2002年美国财政部货币监理署对中国银行纽约分行和其它二家银行违规行为发出“认可令”进行处罚。这种越过董事会和管理层,直接对一家银行的政策、程序、程度、方法作出导向性和规则性的干预限制是罕见的,这说明我国银行公司法人治理机制存在严重缺陷,也说明国内银行监管环境同样存在严重缺陷,必须尽快得到改进和完善。
(二)金融风险的社会危害
1、金融风险直接损害了广大存款人和投资、投保人的利益,危害了经济社会的稳定。金融机构发生支付危机的直接结果是存款不能及时、足额兑付,从而损害了存款人的利益;保险公司不能及时理赔,投保人不能及时得到合理赔偿,生活生产不能恢复正常,因此危及了经济生活和社会的稳定。
大学排名 2、金融风险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支出,损害了国家实力。金融风险的存在使得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比例过高,贷款损失严重,增加了国家财政的负担。就目前我国金融机构所有制结构来看,金融属于国家垄断经营的行业,还没有对国民放开,也就是说,金融机构的资产、收益及其风险损失都是国家的或者是集体的。金融风险及其坏财损失的出现,只有二种选择,一是国有银行的坏账损失实行国家财政贷款豁免,或者减少国有银行上缴国家的营业收入,或者打入成本挂在该银行的账上逐步消化。二是对一些中小金融机构或者地处农村偏远地区的金融机构,金融风险过大,年年亏损或者亏损金额巨大的,只能选择市场退出,撤消或者合并,对资不抵债的宣告破产,但是无论是破产清算或者破产后的善后处理工作,都少不了政府的财政支持。不管采取哪一种方式处理多融机构的坏帐损失,损失中的一部分“账单”最终只能落在政府财政的头上。尤其是在我国的金融机构自有资本金过低的情况下,考虑到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只能从财政渠道增加金融资本。因此,严重的金融风险必然会增加政府的财政支出,损害国家的经济实力。
3、金融风险损害了国家贷币的稳定,破坏货币政策目标而影响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从金融机构信贷资金的运动规律来看,国家稳健的货币政策和安全的金融运行是在信贷资金顺畅实现双重支付和双重归流(存款人第一重支付金融机构第二重支付、贷款人第一重归流金融机构第二重归流)的基础上实现的,在双重支付和双归流的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一旦发生金融风险,资金不能正常流动,国家的货币政策必然将遭到破坏,甚至危及国家的金融安全。
4、金融风险损害了金融机构的国内外信誉,动摇社会公众对金融体系的信心。金融危机频繁出现、挤兑风潮不断发生,增加社会公众对未来持有本国贷币资产的不安定心理预期,不断寻求外币、黄金、证券股票、期货以及房地产、古董古玩字画等保值行为和投资方向,丧失了对本国货币的信心,在金融业对外开放度不断扩大的情况下,降低本国金融业在国际上的整体竞争实力。在这方面1997年东南亚发生的金融危机给我们提供了沉痛而又深刻的经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