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实证分析(1)(2)
2017-08-13 01:32
导读:TC = f( y, p )。其中, TC、y、p 分别为商业银行(业)的总成本、产出的对数向量和投入品价格的对数向量。在本文中,我们采用了两种产出和三种投入的超
TC = f(
y, p)。其中,
TC、y、p分别为商业银行(业)的总成本、产出的对数向量和投入品价格的对数向量。在本文中,我们采用了两种产出和三种投入的超对数成本函数。进一步,利用麦克劳林级数展开式将超对数成本函数变形为:

(1) 这里,
Yi表示第i种产出,
Pm表示第m种投入品价格,
e为随机误差项。系数满足下面两个条件:

接下来,需要对方程(1)中商业银行的投入和产出进行界定。与一般的工商企业不同,对银行投入和产出的界定,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取得一致的看法。目前国外主要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是生产法(Jeffrey和Paul,1994),该方法将银行作为金融产品的提供者,存款账户的数目和贷款笔数被作为产出,投入一般为资本和劳动力;第二种方法是中介法(Mertens和Urga,2001; Green,2003),该方法将银行视为储蓄——投资的转化机构,产出为贷款和其他盈利性资产(主要指证券投资),投入一般为存款、劳动力和资本;第三种是对偶法(Hunter和Timme,1991;Berger和Humphrey,1997;Kraft和Tiriroglu,1998 ),该方法介于前两种方法之间,突出特点是将存款同时作为产出和投入。究竟采用哪种方法,取决于分析的重点和数据来源。首先,我国各家商业银行每年的存款账户数目和贷款笔数是不公开的,因此无法采用生产法;其次,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受到分业经营模式的严格限制,投资总量很小,不宜将投资作为产出,因此中介法也不适合;最后,对偶法既考虑了存款的投入特征,又考虑了存款的产出特征,比较符合我国商业银行业的特点,因此本文选择采用对偶法。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主要考虑两种产出和三种投入。结合⑴式,Y1为贷款总额;Y2为存款总额;P1为存款价格,即利息支出在存款总额中的占比;P2为劳动力价格,由于我国许多商业银行没有披露雇员工资及人数,我们用营业费用在存款总额中的占比来近似替代;P3为资本价格,即银行年度固定资产折旧/年度固定资产净值;总成本(TC)主要包括银行资产损益表中的利息支出、手续费支出、营业费用及其他营业支出。 在上述约束条件(2)、(3)下,方程(1)的形式变为:

(二)规模经济的衡量 银行的规模经济是指随着银行的业务规模、机构网点、人员数量、金融产品的扩大和增多而发生的单位运营成本下降、单位收益上升的现象,它反映了银行经营规模与成本收益之间的变动关系。我们用规模经济系数(SE)来反映银行的规模经济程度。在方程(4)的基础上,规模经济系数可以写为:

(5) 其中i=1,2指两种产出,即贷款和存款;MCi为第i种产出的边际成本,ηcyi为第i中产出的成本弹性,即

。 (6) 由以上定义可以看出,当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