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实证分析(1)
2017-08-13 01:32
导读:金融论文毕业论文,对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实证分析(1)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
摘 要:本文从规模经济角度,对我国商业银行从1995年到2005年的
摘 要:本文从规模经济角度,对我国商业银行从1995年到2005年的效率进行了经验分析。结果表明: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业从整体上来讲存在着规模经济,这主要得益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另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着规模不经济。本文从产权、资产规模等几个角度分析了造成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效率不同的原因。本文认为,要保持我国商业银行业效率的不断提高,必须加快产权制度改革,适度压缩国有商业银行的规模,加快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改善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 关键词:商业银行;规模经济;效率 一、文献回顾
从规模经济出发,Baumol(1982)假定成本的增减比例与产出的规模和构成相关,首次运用规模弹性衡量了经济体的规模经济。Gilbert(1984)和Clark(1988)对美国规模比较小的银行的成本结构进行了分析,发现在资产超过10亿美元后,银行将丧失规模经济,后来在OECD(1992)的研究中也证实了这一点。Cossutta等(1998)、Baldini和Landi(1990)、Conigliani等(1991)对意大利商业银行业的成本结构进行了分析,发现在意大利商业银行业中存在着规模经济。Rodriguez等(1993)运用混合对数模型考察了西班牙储蓄银行,研究表明,在规模中等的储蓄银行中存在着规模经济,而规模较大的储蓄银行呈现出规模不经济。Altunbas和Molyneux(1996)对德国、意大利、法国和西班牙四国的商业银行业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四国的银行都表现出规模经济,即使在最大的银行中也存在着较高的规模经济。Ashton(1998)对英国商业银行业的规模经济的研究表明,规模较小的银行具有较高的规模经济,当银行的总资产超过50亿美元后,就出现了规模不经济。国外学者的研究表明,西方商业银行的效率情况基本符合微观经济理论,具有较平坦的U型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中等规模银行的效率高于大型和小型银行。 在国内,许多学者也对我国银行业的效率进行了研究。于良春和鞠源(1999)发现我国新兴商业银行的获利能力和经营绩效明显高于国有商业银行,后者并没有因为规模优势而使成本费用降低。于良春和高波(2003)的研究表明,在我国商业银行业中确实存在着规模经济,但国有商业银行呈现一种规模不经济的状态。刘宗华(2003)利用超对数成本函数对我国商业银行业的规模经济系数进行了估计,结果发现在样本期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经历了从规模不经济到规模经济再到规模不经济这样一个过程,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则是从规模不经济到规模经济。王付彪、沈谦、陈永春(2004)对1992-2003年我国14家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进行了分析,发现我国商业银行业已经从20世纪90年代的规模不经济转为了规模经济,但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在规模经济状态发展趋势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后者因为其非理性的规模扩张行为导致其规模经济递减。张正平、何广文(2005)对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状态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1994-2001年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通过不断扩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的方式产生了规模经济效应。国内学者对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研究结论不尽一致,原因可能与模型的建立、变量的选取、数据的处理方法不同有关。但即使剔除这些因素,结论也不应几乎相左,这说明与样本的数量、样本期的长短有关。在本文的研究中,将力求避免这样的问题。 为了克服国内学者在研究银行效率中存在的缺陷,本文运用超对数成本函数对我国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进行实证分析,更重要的是本文分别从产权、资产规模等角度出发对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二、模型的建立和数据的选择
规模经济是平均成本随生产规模扩大而呈现下降趋势的一种现象,可以用成本——产出弹性来衡量。要通过规模经济评价商业银行(业)的效率,必须估计商业银行(业)的成本函数。 (一)成本函数的估计 用超对数成本函数(Translog Cost Function,TCF)来近似估计成本函数,其一般形式为l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