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转债融资假说及其政策含义探析(2)
2017-08-18 01:58
导读:(五)管理者堑壕假说(Theentrenchmentmodel) 从公司内部管理者的堑壕观点来解释公司的融资决策(Zweibel1996,NovaesandZingales1995,Novaes2000)是公司融资选择理论
(五)管理者堑壕假说(Theentrenchmentmodel)
从公司内部管理者的堑壕观点来解释公司的融资决策(Zweibel1996,NovaesandZingales1995,Novaes2000)是公司融资选择理论的热点之一,与此前基于公司外部股东和债券人利益的融资选择理论不同,这种理论认为,公司管理者的融资选择是基于其自身利益最大化。管理者的利益体现在对公司的控制和不断地投资的新项目(不管项目的盈利如何),公司的融资决策取决于管理者的这种利益是否能够得到满足。如果公司不存敌意收购的威胁,则管理者没有发行债券的动力,因为发行债券有可能导致公司破产进而导致管理者被更换。相反,如果公司存在敌意收购的可能,按照传统的融资决策理论,公司应该发行普通债券,使管理者作出不实施价值减少项目的承诺,降低公司破产的概率。这个置信承诺增加了公司事前的价值,从而使管理者能够有效消除潜在的敌意收购。但是,这样的决策由于债券的增加依然使公司存在破产的可能性,只是这种可能性由于实施了价值增加的项目而变小,管理者的利益最大化依然得不到保证。NobuyukiIsagawa(2000,2002)在Zweibel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可转换债券融资的堑壕假说。由于可转换债券具有转股行为不确定和灵活性的突出特征,通过使用设计良好的可赎回可转换债券,管理者可以在实施价值增加项目的同时,有效消除来自敌意收购和破产的威胁。
二、各理论假说的主要政策含义
前述关于可转换债券融资动因的理论假说隐含着具体的可实证的政策含义,总体上,这些理论假说及其政策含义得到了实证的支持。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对这些政策含义做了进一步分析,并归纳总结成如下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些理论假说在解释可转债融资选择行为时,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可转债融资主要适合于某些特定类型的公司。一般地,当公司在外部融资决策中同时面临较高的代理成本和逆向选择成本时,可转债融资比普通债券融资和股票融资更具有优势,可转债融资特别适合于拥有较多投资机会、正处于快速成长期的公司。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表1:西方若干可转债融资假说的政策含义
理论假说 主要政策含义(适合发行可转债的公司)
风险转移假说①具有高财务杠杆和高财务困境可能性的公司;
②在公司资产结构中以投资期权形式存在的资产占有更高比例的公司;
③规模小或年轻而拥有较好成长性的公司。
风险估计假说 ①被市场认为是高风险或风险难以估计的公司;
②进行巨额资本投资但拥有较少实物资产的公司;
③以投资期权形式持有其大部分资产的公司;
④规模小或年轻而拥有较好成长性的公司;
⑤那些具有较低资产负债率的公司。
后门权益融资假说 ①较高研发投资的公司;
②具有较高无形资产比例的公司;
③规模小或年轻而拥有较好成长性的公司;
④产品独特或销售耐用商品的公司(需要提供售后服务);
⑤高财务杠杆而收入又不稳定。
阶段融资假说 ①具有较多的投资机会、高成长性和需要巨额外部融资的公司,且当各阶段的投资项目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
②专业化经营的公司。
管理者堑壕假说 ①规模大,且具有较好的现金流的公司;
②存在敌意收购的公司;
③管理者持股比例较低的公司。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