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用缺失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分析(1)(2)
2017-08-19 06:36
导读:信用是以偿还为条件的借贷行为,因此信用在 内容 上由承诺和兑现两部分构成。承诺,不管是口头上的还是书面的,都很容易做出;而兑现则是还款意愿
信用是以偿还为条件的借贷行为,因此信用在 内容 上由承诺和兑现两部分构成。承诺,不管是口头上的还是书面的,都很容易做出;而兑现则是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的统一,不是容易做到的。有还款意愿但没有还款能力或者是有还款能力但没有还款意愿,都会造成信用在内容上不完整,即“信用缺失”,这是指狭义上的;广义的信用缺失还包括整个社会缺少信用记录、信用征集、信用调查、信用评估、信用担保、信用管理等完善的信用制度体系。狭义上的信用缺失,尤其是由有还款能力而无还款意愿所造成的,引发的结果——债务人受益、债权人受损,这一信息,在广义信用缺失的条件下,成为“不完全信息”:一个人失信了,只有当事人知道,其他人不知道或者为知道这一信息而付出的成本太高,这个人照样可以从其他人获得借款,至少短时间内是可行的。
对我国企业融资来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全民所有制企业占绝对多数,由于政企不分,企业获取资金多少完全取决于政府行为或政策需要,这时国家信用唱主角,曾经发挥良好作用,但最终造成低效、浪费的局面。改革开放后,外资的进入,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的不断涌现,且日益蓬勃发展,推动国有企业走向市场,“拨”改“贷”以后的企业资金供给机制,表面上政府信用让位于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但是由于银行是国家的,企业也是国家的,国有企业从国有银行贷款,到期本利不还时有发生,使银行形成巨额的不良资产,既制约国有银行向现代银行制度的转变,也制约着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国家成立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四家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实施剥离。足见这一阶段的银行信用仍是以国家信用作保障的(由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只对1995年以前国有银行形成的不良资产进行剥离,这就是说国家信用只保障1995年以前的国有银行信用风险)。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信息不透明程度高,信息基本上是内部化的,在广义信用缺失条件下,银行通过一般的渠道很难获得中小企业的信息,对中小企业贷款与大企业相比成本要高的多。同时,中小企业在无序的恶性竞争中产生的失信,令银行不敢对其提供资金支持,虽然中小企业中也有不乏信誉卓越的,但是在信用缺失的条件下,银行很难将其与其它企业甄别出来,从而导致中小企业向国有银行融资困难。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差、融资难制约着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在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日益突出的今天,这一问题也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针对这一问题,有学者提出组建民营金融机构,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也有学者提议对国有银行进行民营化改革,增加其对中小企业的支持。这些改革十分必要,但有一点应注意:民营银行也好,国有银行民营化也好,它们首先都应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现代银行,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是它们经营的基本原则,在市场化的经营机制下,任何一家银行选择融资对象时,只能以企业的发展状况、盈利能力、资金偿还能力和信誉状况为标准。企业的成份是国有还是民营,只能说明企业的产权结构。一家民营银行会因为一些国有企业的效益好、信誉佳而向其大量贷款;一家国有银行也会因为民营企业经济效益好、信誉佳、发展健康而向这些民营企业提供信贷资金。因此,国内纷纷炒作的关于
放松私人投资者和民营企业进入金融业组建所谓民营银行的建议,并不一定能够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在建立合理高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和规范化的市场运营机制以后,具有规模经济优势的国有银行完全能够满足我国中小企业的资金供给,其前提是必须有一个完善的信用制度和信用体系。这可以从近年中央银行连续七次下调存贷款利率、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多次下调准备金存款利率,而商业银行“惜贷或惧贷”、“缴存和转存”准备金等行为上反映出来。缺乏完善的信用体系,使银行在选择贷款企业时,很难获取该企业的信用状况记录和相应的信用担保,为了避免信用风险,银行就谨慎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