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充分就业应确定为中国货币政策目标(1)(2)
2017-08-21 03:25
导读: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过程与货币政策目标的历史选择 在长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的金融体系只是国家计划体系的附属品,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中
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过程与货币政策目标的历史选择
在长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的金融体系只是国家计划体系的附属品,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中央银行,也就没有所谓的货币政策。从1978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到现在,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的货币政策在实现和维护宏观经济稳定方面、在特定时期内支持具体领域改革以达到“帕累托改进”方面、在支持经济结构调整方面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人民银行成立于1948年,其类型是“单一制一元式”的,即只设立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其在全国的分支机构设置实行总分行制。1980年,中国恢复了世界银行成员国地位,重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84年中国工商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中分设出去,这标志着中央银行体制得以确立。至此,第一阶段的改革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将正式专门行使国家金融管理机关职能,成为真正的“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从1985年开始,经过近10年来的艰苦努力,1994年,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4家银行革新为国有商业银行。同时相继成立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3家政策性银行。1995年颁布《商业银行法》,为构造商业银行体系和组织机构创造了条件,并为国家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轨提供了 法律 依据。1996年以来,一批股份制商业银行应运而生,金融机构迅速增长,金融业务日趋多样化,金融服务成为整个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出现后,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建立了对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管理体制,撤销了省级分行和地市以下分支机构,成立9家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分行。迄今,工农中建四大商业银行为主的中国金融体系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金融市场体系日趋完善,社会资金配置和使用效率稳步提高。中国政府通过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扩大内需,避免了经济增长的大起大落,保持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可分为两大的阶段: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1、促进经济增长和保持币值稳定阶段(1984---1995年)
在这一阶段,我国虽然没有明确货币政策的目标,但主张促进经济增长和保持币值稳定的“双重目标”的呼声要远远大于主张单一目标和多重目标的呼声,而实际上,我国执行的也是既支持经济发展,又保证币值稳定“双重目标”。从1979年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到1995年,我国曾先后出现四次通货膨胀,即1980年、1985、1988、1993年。每次通货膨胀持续一、二年,甚至三、四年时间。如果加上治理通货膨胀花掉的时间,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基本上是在通货膨胀的影响之下发展的。而通货膨胀致使社会物资畸形分配和浪费,经济结构失衡,劳动积极性受挫,从而使经济发展受到严重损伤。这就使经济界多数人认识到,在当时通货膨胀频繁出现的情况下,货币政策要做到既支持经济发展,又保证币值稳定,即实现所谓“双重目标”,是很困难的。在改革开放初期,人们一下子看到我国同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水平方面的巨大差距,都想更快发展经济,追赶上去。加之当时仍然基本上是计划经济体制,市场对经济发展速度的约束力很弱。而把发展经济和稳定币值平行列入货币政策目标,则人们很容易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到发展经济方面,过多地安排基建项目,把经济推向过热,不利于币值的稳定,最终也不利于经济的发展。而只有把保持币值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的直接目标,即所谓“单一目标”,而把发展经济作为保持币值稳定的目的或目标,即货币政策“目标的目标”、间接目标、高一层目标,各种经济活动的共同目标,才可能既保证币值稳定,最终又有利于经济的更快发展。所以1995年把货币政策的目标规定为“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是建立在我国这一时期经济发展、货币流通状况和对这一状况的认识基础上的,是非常正确的。而我们中国在经历了八十年代末期的高速增长中“通胀猛于虎”的痛苦以后,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的目标得到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