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市场中政府行为的收益成本研究(2)
2017-08-24 01:08
导读:3.1 政府在证券市场的收益 将政府作为股票市场投融资双方以外的第三方参与人考虑进证券市场的内部主体里,政府收益一方面体现在市场行为带来的基于
3.1 政府在证券市场的收益
将政府作为股票市场投融资双方以外的第三方参与人考虑进证券市场的内部主体里,政府收益一方面体现在市场行为带来的基于印花税收等费用上的财政收入,另一方面体现在使宏观经济目标在证券市场方面得到实现和保障,即通过资本的顺利积聚、流畅运转从而达到推动经济平稳增长,增加社会福利的目的。最后证券市场的成功运作也会提升政府形象,增加政府执行力的力度和可信度。 [next] 3.2 政府关于证券市场政策的成本分析
(1)研究、建立、发布针对股市的政策法规,实施运行并加以监督以及实施惩罚行为的各种费用是我国政府在证券政策方面的交易成本的主体。
(2)证券市场建立和完善过程中的政府一些不当行为对政府公信力的负面影响是我国政府在证券市场政策方面的交易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有时不是为了 经济 利益,而有可能为了政府稳定、个人权威也会有非优化的制度安排发生。而意识形态、集团利益冲突、社会 科学 知识的在我国暂时的局限也会使政府难以提供有效的制度安排。另一方面证券市场变化对于其中的广大股民有很大的经济利益关系,而且随着 中国 证券融资市场的不断成长,加入其中的股民越来越多,例如2007年中国股指不断上涨的过程中,从3月份到6月份新增股民人数每天都会超过几十万。更重要的一点,中国投资途径缺乏多样性,我国很多股民用于股市的资金占据个人家庭收入积蓄中较大的比例。因此政府行为的不规范而导致的股市非法行为的出现会引起较大的社会财富的再分配。会导致公众降低对政府的信任,危及统治者的统治根基。
我国证券市场上的政府的不当行为对于政府公信力的负面影响大大增加了政府在政权市场的政策制定、执行方面的信用成本。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3)由于证券市场不完善而存在的政府的过度干预除了政府失灵导致的市场混乱,也会增加政府无效行为的办公费用。这也是目前我国政府在证券市场方面的额外执政成本。
4 中国政府在证券市场制度建立、完善过程中减少交易成本的主要措施
(1)利用国家制定法规执行法规的基本职能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证券市场。
在证券市场建立初期。中国证券市场照搬其他国家的经验,在股票市场实行T+0交易模式。(当天买入股票可以进行当天卖出的操作)运行过程中导致了大量的非理性行为,使得和证券市场关联的社会和家庭产生动荡。基于这点。政府积极改变了中国股票市场的操作模式,将T+0模式改为T+1模式,即改为当天买入股票必须第二天才可以参与交易的规则。同时,采用涨跌停板限制,即股票当天涨跌幅一般不可以超过百分之十。保证了中国证券市场稳定运行,安定了投资市场的人心。
(2)针对中国证券市场股权分置的根本顽疾积极提出股改解决方法。
中国证券市场从一出生就存在的根本痼疾——股权分置,中国政府一直积极寻求解决途径,经过几次股改方案的提出和试验,在2005年寻找到了由单个公司各自进行大小股东商议解决补偿方案,并最终实现股权分置问题的方法。这一决策被认为是中国股市的重生。一旦股改全部完成,会大大推进中国上市公司产权的界定。为上市公司的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等法人活动奠定了基础。政府最终也将从政企不分的泥潭中脱身出来,减少过度干预公司治理所引起的社会成本。
(3)治理证券市场信息不完全,加强信息监理,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增加国家公信力。
公众证券市场应该拥有公共信息知情权。及时了解与自己利益相关的信息, 公众才能趋利避害,在证券市场里作出正确的选择。不只是可以保障一般投资者的权益,也是使得投资流向合理,达到资源合理配置的必要条件。中国政府不断加强对于证券市场的各种信息的披露监管。对 历史 信息,公开信息,以及内幕信息的披露增加了规定和惩罚性措施。例如2007年就制定了没有特别重大消息或者实际重大经济行为的股票如果连续上涨或者下跌三天就要停牌一个时等规则。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4)政府致力于小政府、大社会特点的中国证券市场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