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级债券与市场约束(2)
2017-08-30 02:05
导读:2.根据银行利益相关者对银行风险态度的比较结论,银行次级债券持有人在该债券存续期间,都有最强烈的动机随时监督该银行的风险状况,并通过二级市
2.根据银行利益相关者对银行风险态度的比较结论,银行次级债券持有人在该债券存续期间,都有最强烈的动机随时监督该银行的风险状况,并通过二级市场的活动对银行形成影响力。次级债券持有人有可能遭受损失,但绝不可能享受到银行因承担额外风险所获得的超额收益。从这种监督的角度看,次级债券持有人的出发点和所起的作用与监管当局是一致的。一旦次级债券持有人认为银行风险超过他们可接受的程度,他们就会抛售所持债券,该次级债券在市场上表现就很差,就会造成银行声誉的损失,使得该银行以后在市场中难于被投资者认同。同时,《新资本协议》确认了银行可以利用外部评级为依据其风险资产,外部评级是公开信息,这样,对于银行是否因向高风险贷款而承担了额外的风险,次级债券持有人可以做出更为准确的判断,对银行的约束就更为有效了。由于次级债券持有人的监督作用,次级债券在二级市场的表现某种程度上就是该银行经营风险状况的反映,这客观上对银行起到一种约束作用。
3.在银行经营业绩极度糟糕或发生危机之时,银行的股东总是尽可能地拖延破产申请时间,以期在某一次或几次冒险中能恢复银行的活力,挽回他们的损失。而一旦申请了破产,他们便什么机会都没有了。相反地,次级债券持有人则会要求尽可能快的关闭银行,以防止他们损失更多。这样对于防止银行股东隐瞒经营现状,承担不必要的风险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同时,尽快处理或关闭有问题银行对于整个银行系统的稳定和信誉也是有利的。
4.虽然次级债券持有人在银行发生危机时会要求尽快关闭该银行,但在银行经营遇到可以克服的困难时,次级债券持有人却不能随时“溜掉”,扔下银行不管。这是因为次级债券期限较长,一般在五年以上,只要债券没有到期或者没有被赎回,其持有人就必须以所持债券金额对银行负责。在银行遇到困境时,该银行的次级债券价格波动会增大,交易量也会增加,表现出很高的流动性,但最终会有投资者持有该债券。所以,总体而言,次级债券持有人不可能都轻松出局。作为利益相关者,他们必然会要求银行根据现状制定可行的战略或者应急措施,以改善资产质量,提高盈利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使包括次级债券持有人在内的投资者减少或不遭受损失。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以上所描述的次级债券的市场约束机制有一个重要的基础,那就是可靠而及时的银行信息披露。这些信息包括银行的经营战略、授信程序、财务状况、资产质量、准备金水平、盈利能力、风险状况和风险管理机制等。真实、全面、规范和及时的信息披露有助于次级债券持有人对银行进行全面的风险分析和评估,判断银行的清偿能力,并通过上述机制采取相应措施,形成市场压力,监督银行的经营和管理。
在我国,尚无发行次级债券的先例,一些学者和银行业人士
正在积极该种类型债券的。如果次级债券得以推出,也算是一种创新。特别是在当前商业银行监管亟待加强的形势下,次级债券的市场约束作用将形成对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的有力补充,但是,由于我国正处于转轨时期,金融体制改革也处于进一步深化过程当中,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无论是从资产总额,还是从市场份额来衡量,都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即使次级债券在近期推出,其市场约束作用也要受到削弱的,这主要是因为:
1.我国银行业的透明度不高,信息披露有待进一步规范。目前我国针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要求相对较为严格;对上市商业银行,证监会发布了《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制规则》第1、2号等;而对非上市银行,特别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并没有制定强制和规范的信息披露法规,银行经营和管理的信息不能通过有效的披露机制或传播渠道让市场参与者及时知晓,客观上也存在着银行故意隐瞒不利信息的道德风险。没有准确及时的信息,包括次级债券持有人在内的市场参与者也就无法做出判断,采取有约束力的行动,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在和银行打交道的过程中出现逆选择行为,不但会削弱市场约束,对经营稳健的银行也是不公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