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步建立我国的社会医疗救助制度(5)
2017-09-03 02:16
导读:六、基本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抓住有利时机,尽快建立社会医疗救助制度 我国建立社会医疗救助制度应坚持大力提倡,积极支持,正确引导,不断规范
六、基本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抓住有利时机,尽快建立社会医疗救助制度 我国建立社会医疗救助制度应坚持大力提倡,积极支持,正确引导,不断规范,强化服务,稳步推进的方针。各级政府特别是劳动保障、民政、卫生和财政及工会等有关部门要予以足够重视和大力支持。当前,在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全面推进的同时,部分地区的实践为社会医疗救助事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实践表明,在我国全面建立社会医疗救助制度的条件基本具备。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目前我国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有关部门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各地要抓住有利时机,积极推动社会医疗救助制度的建立,发挥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整体效应。
(二)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促进社会医疗救助事业的发展 要运用一定的政策和财政扶持,有意识地对社会医疗救助事业进行必要的引导。发展社会医疗救助事业,政府要大力提倡和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并且要注意对制度建设和运行机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积极有效的规范。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医疗卫生状况不同,因此建立和健全医疗救助体系也应从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逐步在有条件的地方推开。不断扩大范围。要实行宽松的和支持性的政策,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强化管理服务。
(三)积极筹措资金,保证社会医疗救助工作的开展 根据社会医疗救助制度的特点,其所需资金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的原则,一方面政府要承担必要的财政支持和组织管理责任,增加必要的资金投入,这应是医疗救助的主流筹资渠道。同时,要在医疗机构承担社会责任方面做出有利于社会医疗救助事业发展的规定;另一方面要积极提倡和动员社会力量给予支持。要强化公益性宣传,鼓励对社会医疗救助机构的捐赠,制定医疗机构承担一定比例的社会义务救护工作的规定。
(四)完善相关政策,建立社会医疗救助的公共设施 政府在有条件的城市要建立部分公立免费或低费的医疗救助医院。目前医疗卫生系统正在进行着一场全面改革,可划拨一小部分卫生资源组建“贫民救助医院”或“社会福利医院”,专门收治处于弱势群体的患者,所发生的医药费用,可按照有关规定享受医疗救助的免费或优惠政策。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要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服务站的建设,强化预防疾病等服务功能,努力使社区成为价廉方便并能提供较好服务的基层卫生组织,并积极探索为社会弱势群体建立廉价医院、廉价门诊的途径。
(五)加强组织协调,形成推进社会医疗救助工作的整体合力 总的原则是,依托现有基础条件,建立精简高效的管理机构和完善的制度办法,确保社会医疗救助基金的低成本、高效率使用。同时,应成立由各方人员组成的社会医疗救助基金会,主要负责对医疗救助基金的筹集、管理和使用,并对有关医疗救助事项提出建议。社会医疗救助基金的管理要坚持“收支两条线”办法,加强监督机制,防止挤占、挪用和浪费,保证资金专款专用和使用的透明性、高效化。
(六)重视农村医疗卫生状况,逐步改善农村贫困人口的就医难问题 把医疗的重点放在农村是根据我国国情确定的一项卫生工作方针。在着力解决城市医疗保险特别是弱势贫困群体医疗救助问题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农村贫困人口医疗卫生状况的改善。目前农村人口占全国的80%。据世界银行调查,城镇20%的人口享受政府的卫生支出2/3强,农村大部分人口则享受不到1/3.农村的医疗状况相当差。为此,我们要从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探索相应的解决办法,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农村卫生资金投入的力度,加强农村基础卫生设施建设,为广大农村贫困人口提供最起码的医疗卫生救助和服务。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立即在全国普遍建立起来,但在部分发达地区已经具备建立农村医疗保险的条件,应大力提倡并积极予以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