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风险成因及防范
2017-09-09 03:10
导读:金融论文毕业论文,商业银行风险成因及防范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摘 要 商业银行风险关
摘 要 商业银行风险关系国家稳定和安全。股份制改革背景下,特别在外资银行介入金融业加剧中国金融行业的竞争后,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尤为值得关注。本文通过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的成因,从而提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建议。
关键词 商业银行 风险成因 风险防范
2005年,中国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派出检查组15 280次,检查金融机构68 360个。处罚违规金融机构1 205个,处理金融机构违规人员6 826人,取消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325人。银监会通过现场检查共查出金融机构违规金额7 671亿元,比上年增加1 671亿元。
在金融领域竞争加剧,金融风险趋于多样化和复杂化情况下,这一系列沉甸甸的数字,警示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必要性。我们必须彻底认清银行风险的成因,才能从源头上有效的防范金融风险。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已经成为中国银行业风险的主要问题。
1 商业银行风险的成因
1.1 政府部门对银行业的隐含担保
由于的原因,我国银行业与政府部门之间联系紧密。对于银行的经营行为,政府部门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一定的保护。1998年国家注资2 700亿元,用于补充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资本金;1999年国家成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用于专门处理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计划剥离1996年前国有商业银行形成的不良贷款13 000亿元;2000年国家核销1.4万亿元的不良资产;2004年国家又注资450亿美元,并且批准中行、建行两家用自有资本近3 000亿元核销其不良资产。如此一连串的举措充分说明了我国政府对金融行业的特别保护。另外,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一直由地方政府控制,其经营决策一般都是地方政府左右,一旦其经营出现问题也是由地方政府买单。这种隐含的担保使我们形成了一种偏颇的认识:有困难政府会解决,很容易造就的道德风险,长此以往,也会滋生银行的道德风险。因为有政府的保护,银行就很有可能从事风险较大的经营活动,从而导致银行的经营风险。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1.2 缺乏强效有力的监督制约机制
随着金融业混业经营的,金融犯罪的手段也更加诡秘,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金融风险点,比如虚假个人消费贷款案、关联企业骗贷案、票据欺诈案等等。近年来出现的骗贷大案,都有一个共同的现象,就是都有银行的内部人员的参与,而骗贷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银企内外勾结。究其根本原因则是银行内部对员工违规行为缺乏有效地监督约束机制,某些职员甚至游离于内部控制制度之外,无约无束。由于缺乏强效有力的监督机制,让违规人员的违规行为屡次得逞,从而给银行造成了更大的损失。从银监会近些年通报的部分案件看,其背后也都有犯罪分子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反复违规违章违法操作的现象。海南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两家分行同时被骗贷,说明银行风险内控机制亟待进一步完善。
1.3 银行从业人员道德素质较弱
前面的数据显示,2004年,银监会及处理金融机构违规人员4 294人,依法取消各类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244人;2005年,银监会处理违规人员6 826人,取消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325人。如此多的违规操作行为,一方面是由于内控制度的不健全;另一个原因是银行从业人员道德素质的薄弱。在众多的金融风险中,造成损失程度最严重、最难控制的就是从业人员的道德风险。道德风险既包括显规则下产生的道德风险,如贪污、受贿等,也包括潜规则下产生的道德风险,如为追求部门利益、短期利益而发生的违规操作等。近年频繁出现的金融案件,不管是挪用银行资金或者携款外逃,还是骗贷或者票据欺诈,无不与银行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有关。
1.4 信贷体制存在缺陷
一是信贷管理体制不完善。前文的骗贷案中,银行信贷人员对该案涉嫌犯罪公司提供的贷款材料没有严格审核,对贷款人、保证人以及担保人的真实性和履约能力没有进行贷前调查,也没有按照银行方面规定的先抵押后贷款的程序,就直接给该公司办理了贷款手续,并将贷款直接划拨到该公司账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