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通货紧缩的货币成因及治理
2017-09-21 06:04
导读:金融论文毕业论文,我国通货紧缩的货币成因及治理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一、我国通货紧缩的特点和货币原因 我国当前出现的通货紧缩,与国
一、我国通货紧缩的特点和货币原因 我国当前出现的通货紧缩,与国外的通货紧缩相比较,其基本特点是一致的,这就是物价普遍持续地下降,但也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别。国外的通货紧缩往往与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相关联,先是银根紧缩、信贷紧缩,然后导致通货紧缩,而我国目前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幅度并不低,去年广义货币M2和狭义货币M1分别增长15.3%和11.9%,分别高于GDP增长率7.5个百分点和4.1个百分点。今年7月,M2和M1同比增长15.68%和13.49%,仍保持较高增长水平。对此,一要从较长一个时期来考察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二要看货币结构的变化。 1994年以后,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增幅一直在下降。这和1994年前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货币化速度加快,货币供应量增长也很快。1983年到1993年,货币供应量M2、M1、M0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26.48%、21.96%、27.17%。但1994年到1998年,货币供应量增幅一直下降,M2的增长率从1994年的34.4%下降为1998年的15.3% ;M1的增长率从26.8%下降为11.9%;M0由24.3%下降为10.1%。M2增长率和GDP增长率之间的差距日益缩小。1993年,广义货币M2的增幅比 GDP的增幅高出23.8个百分点,1994年,两者差21.9个百分点,其后逐年下降,到1997年,M2增幅与GDP增幅的差距缩小到8.5个百分点。1998年进一步降为7.5个百分点。这里固然有货币化速度趋缓的合理因素,但目前货币化过程并未结束,这一因素对M2的增幅下降的影响不可能如此之大。 从基础货币的供应看,1998年仅增加702.5亿元,远低于以往年份。1999年上半年,基础货币投放出现减少势头,到7月末,基础货币比年初减少1432亿元。尽管这一现象背后有着深刻的经济原因,但从其后果看,基础货币投放的减少,必然降低货币供应的增幅。 如果再深入分析一下目前货币结构的变化,可以更深刻地认识通货紧缩的货币原因。近几年来,我国货币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居民储蓄存款的快速增长,M2中准货币的比例在不断提高,1994年末为56.20%,去年末为62.72%,今年7月末达到65%。而流动性强、直接影响购买力并影响物价的狭义货币M1的比重却不断下降。比重日益提高的准货币,需要通过银行的资产运用,才能转化为即期购买力。目前银行主要通过发放贷款运用其资产,由于商业银行风险意识的提高,贷款管理办法的改变,少数有问题金融机构被关闭所产生的波及效应,以及贷款有效需求相对不足,银行贷款的增长相对缓慢。今年前7个月新增贷款4769.32亿元,1—7月份新增贷款与新增存款的比率为65.5%,低于去年同期近6.56个百分点。相当一部分新增货币供应量并未对实质经济产生影响,不但未形成新的需求,而且实际上降低了社会总需求。商业银行的这种情况,使货币供应量的较高增长和通货紧缩同时并存,也使货币政策传导受到严重阻塞。 通货紧缩是一种货币现象,但这种现象的出现,有其深刻的经济原因。世界在经历了三十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之后,首次进入一个全球性的通货紧缩时期。这是中国出现通货紧缩的全球背景;同时,我国当前出现的通货紧缩,也是我国经济、金融运行中深层次矛盾在新形势下的集中反映。 二、治理通货紧缩的货币政策对策 1.明确提出“适度扩张”的货币政策 去年下半年开始,货币政策在实际上已由适度从紧变为适当宽松。但由于没有明确提出以防治通货紧缩作为当时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未能有效改变投资者和消费者的政策预期,影响了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现在应明确提出适度扩张的货币政策,以改变公众的“通货紧缩 ”预期。 2.扩大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 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金比较富裕,但贷款需求相对不足,因而愿持有国债而不愿意把国债卖给中央银行,前7个月还归还中央银行贷款320亿元。而中小金融机构的资金相对于贷款需求却显不足。根据这一情况,可考虑以下几种方式投放基础货币:一是财政部发长期国债,要求国有商业银行购入后转卖给中央银行;二是增加对4家国有商业银行以外的金融机构的再贷款,改变目前实际上存在的对小金融机构再贷款的限制,对资信和经营状况较好的中小金融机构以再贷款支持,使它们有能力支持中小企业、非国有经济和小城镇建设。三是根据资产管理公司运作的实际需要,适当提供再贷款,或购入资产管理公司发行的财政担保债券。 3.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 我国利率体系和利率计算方法存在以下缺陷:一是只计单利,不计复利。同样水平的名义利率,中国的银行比外国银行支付的利息要少。二是执行现行利率(流动资金贷款执行现行利率,固定资产贷款满一年后执行现行利率),而存款则执行原合同利率。在降息时,银行利息成本不能随利率的下调而及时减少,存贷款利率就会倒挂。三是存款利率差别主要依据存款期限的长短,没有根据存款数额大小的变化,不利于我国银行吸收大额的存款,不利于降低资金成本和稳定资金来源。 为治理通货紧缩,有必要下调利率,调整利率结构,但同时更应加快利率体制的改革。经连续7次下调,我国目前的利率水平已落在低位线上,与其他国家相比利率水平并不十分高。 如果再继续下调,很可能落入“流动性陷阱”,将进一步加大对人民币汇率的贬值预期。在利率受到严格管制的条件下,利率的作用受到抑制,利率下调对治理通货紧缩的有效作用在下降。通过降低名义利率不能提高物价水平,而且有可能使企业进一步降价,延长通货紧缩的持续时间,对经济增长是非常不利的。去年以来,我们扩大了中小企业和县以下的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总体运行良好。目前,我国通货膨胀负增长,利率水平较低,商业银行自我约束加强,国有企业总需求下降,利率扩张机制受到抑制,是利率改革的有利时机,要在扩大银行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的基础上,放开贷款的利率管制,让商业银行根据贷款对象的资信状况和贷款的风险大小,确定贷款利率。中央银行利率政策的作用,应逐步通过贴现窗口和中央银行的贷款及公开市场操作来发挥。 4.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完善准备金制度 目前,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8%,与国际水平相比偏高,中小金融机构为了保证支付,还必需保持较高的超额储备,降低了可用资金的比例。这种情况将起到收缩社会信用的作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有下调的必要,也有下调的空间。今年7月末,我国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同比增长16.2%,而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同比增长14.6%,商业银行存贷款增幅差距较大。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有助于增加金融机构可运用的资金数量,以支持经济增长。 除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外,还应继续改革准备金制度:降低乃至最终取消超额准备金存款利息,由此节省的利息支出转入中央财政的预算收入;按月平均计算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法定准备金可用于清算。 5.解决证券机构的市场融资问题 发展股票市场,对于扩大居民投资渠道,提高市场“人气”,分流银行储蓄,都具有重要作用。随着证券市场规范化程度的提高和证券市场监管的加强,利用股票发行赚取超额利润的情况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不宜一律禁止证券机构进入货币市场融资。要重新制订证券机构参与货币市场交易的规定,使其能够在有效的监管下,进入货币市场融资,发挥其在证券市场的造市作用。 6.建立中小金融机构存款保险制度 目前出现的存款向4家国有商业银行集中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个别问题严重的中小金融机构被关闭使人们对其信心不足所致。当前必须提高中小金融机构的社会信誉,其根本措施当然在于提高其本身素质,同时也与建立和完善能稳定广大存款人信心的存款保险制度有关。在对极少数问题严重的金融机构实行关闭时,要考虑对大众心理的影响,在时机选择、对外宣传上谨慎处之。特别是应当正确进行金融风险问题的宣传。要看到中小金融机构在总体上是好的和比较好的,所存在的问题是可以通过加强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管加以克服的,使人们对其树立信心。 7.强化国有商业银行的利润约束机制 国有商业银行近年来风险约束开始加强,但利润约束仍然较软,这就使其在目前实际运作时,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防范风险上,而对于开拓信贷业务则缺乏积极性。不改变这种状况,银行贷款的较大幅度增长将变成为一句空话。为此,要改变长期沿用的财政部和国有商业银行事后算账的做法,事先确定全年利润目标,硬化预算约束,使利润约束与风险约束一样具有严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