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贸易银行保函的法律性质(2)
2017-10-02 01:58
导读:而加工贸易中银行保函是否符合上述传统民法担保合同之性质,端视该类保函中具体约定而定。一般讲,银行保函大多属于“见索即付”(无条件)保函,是
而加工贸易中银行保函是否符合上述传统民法担保合同之性质,端视该类保函中具体约定而定。一般讲,银行保函大多属于“见索即付”(无条件)保函,是不可撤销的文件。银行保函的当事人有委托人(要求银行开立保证书的一方)、受益人(收到保证书并凭以向银行索偿的一方)、担保人(保函的开立人)。国际商会第458号出版物《UGD458》(《见索即付保函统一规则》)规定:见索即付保函“是指由银行、保险公司或其他任何组织或个人出具的书面保证,在提交符合保函条款的索赔书时,承担付款责任的承诺文件”。
据此,在海关凭正本保函向银行进行索偿时,银行应该无条件接受。
于此情势之下,保函便业已脱离主合同而独立存在,显然成为了具有独立效力的自足性文件。其一旦依据主合同开立,未经受益人同意,不能修改或解除其所承担的保函项下的义务,担保人对受益人的索赔要求是否支付,只依据保函本身的条款,而不取决于保函以外的交易事项,银行收到受益人的索赔要求后应立即予以赔付规定的金额。
加工贸易银行保函制度之确立,从上突破了原有公私法之森严界限。由此,我们还可能涉及到海关关税作为公法上之债的,从而,又突破了债作为民法上概念的特性。然而,现实中的问题在于,海关是否愿意自降身份而使自己成为一个一般民事主体,平等地参与其中。
三、感言
为适应不断变化中的商事活动,就诸如见索即付保函的存在,应视认同。毕竟,法律作为上层建筑,永远是为物质基础服务的。
然而,如何在法律的层面上完善制度,便是摆在吾等面前不可回避的课题。我们不可能要求实践依循法律之轨迹而,大陆法系的思维在此无不受到了挑战,就我们原先的法律构架中,将民事与行政相区分的逻辑而言,确实难以周全加工贸易中银行保函的性质,只缘其系一个业务实践中“杂交”的产物。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发展的必然告诉我们,相互矛盾的事物在其各自的发展规律中,往往是朝着其对立面发展的。当初国际法之父格老秀斯划分出公法与私法,而今吾等又在讨论公法私法化之命题。正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当然也不是简单的轮转,而应当发现在此过程中认识的提升,一次涅磐,一次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在今日两大法系相互借鉴,不断趋同的大背景下,我们更趋向于从解决实际问题的实用主义角度出发,而不是一味地固守各自的“一亩三分地”。在理性与批判的基础上,我们更应当宽容地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