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与人民币汇率趋势困境
2017-10-03 04:49
导读:金融论文毕业论文,通货膨胀与人民币汇率趋势困境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摘要:近期,关
摘要:近期,关于人民币升值的话题成为了国内外界的焦点。本文试图把人民币汇率回归到其货币问题的本质,在区分短期汇率决定和长期汇率决定的基础上,侧重于从货币供应量和物价趋势的角度,探讨由短期升值压力和长期贬值压力所构成的汇率趋势进退维谷的两难,进而提出摆脱困境的策略。 2002年末以来,在美、日等国以及IMF等国际组织言论的引导下,人民币汇率水平问题又一次成为了国际国内关注的焦点。与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这一次不再是讨论人民币是否应该贬值的问题,而是聚焦于人民币面临的升值压力。国内学者就此问题的看法基本分为两类:一种认为目前人民币汇率确实被低估了,应该(小幅)升值;另一种则认为应该继续维持目前的汇率水平。可见即便是最为保守的观点也不再认为人民币汇率存在贬值的可能,贬值之音似乎已经销声匿迹。 汇率是两国货币的比价。因此本文试图把人民币汇率问题回归到其货币问题的本质,在区分短期汇率决定和长期汇率决定的基础上,侧重于从货币供应量和物价趋势的角度,探讨人民币汇率水平由短期升值压力和长期贬值压力所构成的困境。
一、人民币短期汇率面临的升值压力 短期汇率水平是由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决定的。由于我国至今实行的是对贸易的强制结售汇制和对银行外汇头寸的额度管理,因此非政府部门对外汇保有量的调节余地不大,致使国际收支的差额基本上都被反映到了外汇市场的供求量上。又由于我国自1994年起就进入经常项目、金融与资本项目双顺差的格局(仅1998年例外),因此在国内外汇市场上,外汇的供给远大于外汇的需求,使得央行不得不大量买人外汇以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以致我国外汇储备急剧增加。可见,从市场实际外汇供求的角度来看,人民币在一段时期以来一直面临着升值的巨大压力,完全依靠着央行在汇市单方面的买汇干预才避免了汇率升值的发生。而国际收支的双顺差以及外汇储备的快速增加也正是国际舆论攻击我国操纵人民币汇率、低估币值的主要理由之一。 所以,目前人民币确实面临着短期升值的巨大压力。
二、人民币长期汇率面临潜在的贬值趋势 (一)购买力平价模型是对当前均衡汇率水平的测定 较多的学家认同购买力平价模型是信用本位制下寻求均衡汇率水平的基石。尽管对模型中使用的物价概念,如商品范围、权重等因素的处理各有不同,但无论是国际金融机构、国外学者,还是国内专家,在近期得到的人民币对美元的购买力平价水平都远低于目前1美元兑换8.27元人民币的市场汇率水平。正是根据这一结果,许多中外学者认同当前人民币汇率被低估了。 绝对购买力平价模型关注的是某一时点上中外的物价水平,相对购买力平价模型关注的是至某一时点止的过去一段时期内发生的相对物价的变化,可见购买力平价模型是通过对至今为止的物价的计算,求得当前均衡汇率的值。 沿用相对购买力平价的思路,如果要预测未来均衡汇率的变化趋势,就应该关注未来可能发生的物价变化。在这方面,货币模型有其独到之处。
(二)货币模型与长期汇率趋势 货币模型通过物价变动这个变量,将货币供应量与长期均衡汇率水平联系在一起,具体的传导机制是,在产出基本不变的情况下,一国货币供应量相对于他国更快的增长,将引起该国相对物价水平的上升,进而导致其汇率的贬值;在潜在产出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如果一国货币供应量相对于其产出的增长速度快于他国,则该国的相对物价水平将上升,进而导致其汇率的贬值。 然而货币供应量相对于产出的更快扩张未必立即引起物价水平的上升,受诸多因素的,其间可能存在一定的时滞,因此,已经发生的货币扩张未必立即在汇率上得到反应。但是,作为一种存量,货币供应量的不断超额累积则预示着通账风险的集聚,若不加以控制,终将在某些因素的促发下,点燃通胀的导火索,进而对本币汇率产生贬值的压力,所以,货币供应量相对于产出更快的扩张,对未来的汇率趋势是有着预示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