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的产业结构优化效应(3)
2017-10-04 01:21
导读:本文收集了16省区从2000年-2005年共6年的纵列数据样本共96个,选取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指标作为因变量,根据克拉克的三次产业分类法,第一产业的比重将逐
本文收集了16省区从2000年-2005年共6年的纵列数据样本共96个,选取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指标作为因变量,根据克拉克的三次产业分类法,第一产业的比重将逐渐下降,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将日趋增加,而产业结构的提升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金融产业的演进有助于加速实体部门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因此这里选取第二、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upgrade)作为反映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度量指标,银行信贷规模占GDP的比值(bank)和股票交易额占GDP的比重(capital)为自变量指标,分别反映银行发展指标和资本市场发展指标。考虑到时间跨度对回归结果的影响,在回归中引入了年份虚拟变量,以2000年为基准年份(year)。为反映地域差别的影响,引入地理虚拟变量(district),以中部地区为基准区域。我们的基本模型表达如下:
upgrade
i=β
0 β
1bank
i β
2capital
i γyear district u
i 下标i表示不同的省区市,β
表示常数项u
i表示随机误差项。利用STATA软件进行分析,回归结果如表2:
我们发现银行业的发展对某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具有显著影响,银行信贷规模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会导致产业结构升级6个百分点,且在0.2%的水平上显著;股票交易额占GDP的比重每增长一个百分点会导致产业结构升级0.3个百分点,但是其显著性大大降低,较大的p值是对H
0怀疑的弱证据,这一方面和变量的设置有关,即我们采用股票交易额而非股票市值使分析产生一定的偏差;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股票交易额的异常波动所导致,如2005年,由于市场处于调整之中,全国大多数省份证券交易额下降,全年有20个省(市)股票基金交易额出现20%以上的负增长。我们发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效应的大小也与地理区域的分布有关,其在2.1%的水平上显著,这说明由于中部地区金融业发展的相对滞后影响其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效应的发挥,并且已经对该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带来负面效应,而东部地区的良好区位,已经形成一种循环累积效应,相对于中部地区,其金融业的产业结构优化效应要高出4个百分点。从年虚拟变量的系数变化模式本身可以看出,金融业发展带动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效应日趋明显,如2002年与基年2000年相比,金融业的产业优化效应提高了0.4个百分点,而2003、2004和2005年与基年相比,其产业优化效应分别提高了约4.5个百分点、1.1个百分点和5.1个百分点,鉴于三次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作用有所不同(产业拉动指GDP增长速度与各产业贡献率之乘积):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10.1个百分点,其中,第二产业的拉动贡献占到5.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拉动作用为4个百分点。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10.2个百分点中,第二、三产业的拉动作用分别占5.6和4个百分点,因而需要加大产业结构中第二、三产业的比率从而更好地发挥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而金融业在提升地区或国家的产业结构过程中其地位至关重要,本文的计量结果也有力地验证了该结论。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四、金融业的企业家创新升级效应
熊彼特认为,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就体现在对企业家“创新”活动的支持上。这就是说,如果一国或一个地区的金融业能够为该国或该地区的企业家进行“创新”活动提供大力支持,则金融就自然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我们利用新兴企业经济的比重(包括个体和私营企业)来衡量某地区企业家资源的丰歉,包括每万人个体企业的数量、产值和每万人私营企业的数量、产值,输出变量y由地区生产总值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衡量。数据来源为全国31个省份2001-2004年的数据均值,数据采用标准化处理的方法消除量纲的影响。研究表明,私营企业与个体企业的发展均对地区生产总值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产生正向贡献,表明企业家精神确实对经济增长有正的贡献率,其中个体企业对地区生产总值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贡献率分别为0.442和0.025,私营企业对地区生产总值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贡献率分别为0.574和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