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发展中的制度因素:理论框架与国际经验(3)
2017-10-04 02:05
导读:同时,我们还控制了其他两个变量:一是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我们使用人均GDP来表示;二是地理禀赋,我们使用纬度的绝对值来表示一国地理禀赋的总体
同时,我们还控制了其他两个变量:一是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我们使用人均GDP来表示;二是地理禀赋,我们使用纬度的绝对值来表示一国地理禀赋的总体情况。
(二)实证检验结果
在表1中我们分别给出有关变量的回归分析结果,总结发现如下:(1)政府直接拥有银行产权的比例越大,则金融发展水平越差,金融效率越低。(2)高效率的法律制度有助于促进金融的发展。在模型中我们可以发现,CRED和PROP的系数均为正数,并且结果显著。(3)监管制度对金融发展并没有显著的影响。在模型中我们可以发现,GREG和PRRG的系数都不显著。一个可能的解释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银行监管制度发生了剧烈变化,而银行监管数据收集时间是1998—2000年,从而影响监管制度指标与金融发展之间回归的准确性。(4)强大金融利益集团的存在不利于促进金融的发展。在模型中,INTE的系数为负数,并且结果显著,这说明金融利益集团的力量越大,则金融市场的垄断性越强,金融创新的动力越小,因而金融发展的水平就越低。(5)文化传统对金融发展没有显著的影响。此外,在模型中我们还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环境都对金融发展有着显著的作用。
三、制度与金融发展理论及中国金融的未来发展
上面的计量分析结果充分证明,制度因素在金融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结合以上的计量分析结果及中国的现实,本文认为,要实现中国金融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进一步推进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改革
虽然目前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纷纷进行股份制改革,但仍存在着因“产权不清”
①的国有股占绝大比重而导致的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不良贷款比例较高、融资结构失调等问题。虽然我国政府从1998年以来不断花费巨资来拯救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见表2),但实际上很多政策无功而返,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经剥离后仍然进一步上升就是对此的最好证明。
②大量的实证研究结果也表明,在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金融系统中,不仅不利于硬化对国有企业的市场约束,
[14](1-31)而且也不利于实现资本的合理流动及有效配置,
[15]从而会严重地影响金融的健康发展及经济效率的不断提高。因此,只有彻底地进行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改革,以使商业银行建立真正的公司治理结构,才能为中国金融业的健康蓬勃发展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
大学排名 (二)切实加强对投资者权利的法律保护
根据Allen等的研究,虽然从法律条文来看,中国在对投资者权利的法律保护程度上是非常高,但是在法律的执行质量上,中国不仅低于各个法系的平均水平,就是与主要新兴市场国家相比,也基本上是最低的。而根据Pistor、Raiser和Geifer(2000)
[16](325-368)的研究,在转轨国家,法律的执行效率相对于法律条文规定来说,对金融的发展更加重要。因此改善法律制度特别是改善法律的执行质量对于促进中国金融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
(三)降低政府的金融监管权力,增强金融监管的独立性
在银行监管中,中国存在对政府拥有银行产权的过度依赖,并且金融监管机构的独立性也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17]因此,要加快金融的发展,必须逐步降低政府的监管权力,加强私人监督的能力,努力提高金融监管机构的独立性。
(四)努力削弱金融利益集团对中国金融发展的负面影响
在中国,当前的金融机构体系呈现由少数机构垄断的特点,具备形成独立利益集团的条件,
[18]因此建立竞争性的银行结构将有利于银行业的健康发展。由于中国还没有真正成立民营银行,虽然外资银行在我国金融领域广泛参股,但是参股的比例还比较小,不能充分发挥外资银行竞争者的作用,因此,鼓励民营银行的发展以及扩大外资银行的持股比例,将有利于促进我国金融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