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际汇率制度变迁的一般规律及启示(2)
2017-10-04 02:06
导读:(二)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之下,黄金与美元一起构成了二元君主。黄金不再是唯一的国际货币。布雷顿汇率体系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之下,黄金与美元一起构成了二元君主。黄金不再是唯一的国际货币。布雷顿汇率体系实际上是以美元为基准通货的国际金汇兑本位制。虽然这一体系的建立最初曾极大地促进了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增长。但是这一体系本身所存在的天然缺陷却在它实施后不久就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首先,这种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存在着一个自身难以克服的矛盾,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特里芬之谜”。特里芬(Bobeft.Triffin)教授指出,美国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有两个基本责任:(1)保证美元按固定官价兑换黄金,维持各国对美元的信心;(2)提供足够的国际清偿能力,即美元。但这两方面责任的同时实现是有矛盾的。美元供给太多就会有不能兑换黄金的危险,发生信心问题;美元供给太少则不能满足国际经济发展对清偿能力的需求。事实上,“特里芬之谜”不仅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缺陷,也是任何以一种货币为国际储备货币的货币制度的弱点。 其次,汇率过于僵化,国际收支调节的责任不对称,使这种汇率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各国之间充满了矛盾。美国作为当时唯一的储备货币发行国,它可以利用发行的美元作为对外支付手段,扩大资本输出,对本国的国际收支赤字,则无需采取特别的纠正措施;而当非储备货币发行国出现国际收支赤字时,则必须在外汇市场上抛出美元买入本币,以维持固定汇率,并在国内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从而导致国内经济停滞,失业增加。或者当非储备货币国的国际收支盈余过大时,如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前联邦德国,政府不愿让马克升值而减少出口,引起国内失业增加,便在外汇市场上抛出马克、购进美元,结果引起国内货币供给增加和通货膨胀。因而,非储备货币发行国承担大部分调节国际收支的责任,并往往牺牲了国内经济目标。此外,僵化的汇率制度与利用汇率浮动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成为一句空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有限的信贷资金,而对巨额国际收支失衡,无法起到太大的作用。所以,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运行的20多年中,国际收支大面积失衡的问题并未得到真正解决。 第三,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建立在美国经济实力雄厚、国际收支保持大量顺差、黄金储备充足基础之上的。在该体系建立初期,美国经济实力雄厚、国际收支年年顺差、黄金储备约占世界的3/4,1947年欧洲的国际收支逆差总额达76亿美元,1948年的欧洲国际储备仅为97亿美元;美国在1947年有101亿美元的贸易顺差,在1949年有60亿美元的国际储备。此时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础是牢靠的。但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经济实力逐渐下滑。到1960年美国的短期外债余额(210亿美元)第一次超过了美国的黄金储备(178亿美元)。在此期间,美国实行的“廉价货币”政策和赤字财政政策,造成国内通货膨胀。人们普遍对美国维持美元与黄金间官价的能力产生怀疑,对美元的信心发生动摇。由此爆发了1960年10月第一次美元危机,伦敦市场上的金价猛涨至41.5美元1盎司黄金,高出官价20%左右。为了维持布雷顿森林体系正常运转,欧美各国及IMF先后采取了许多措施,如建立黄金总库,签订货币互换协定,一般贷款协定等。这些措施尽管使国际金融局势得到暂时缓解,但是引起美元危机的根本原因没有消除。因为美国国际收支逆差的实质是其国力的相对下降,具有长期性,而以上措施却旨在共同提供资金,通过在外汇、黄金市场上的买卖来稳定汇率,只有短期效应。进入20世纪70年代,美国国力进一步下降。1971年8月,尼克松总统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停止按35美元1盎司的官价兑换各国中央银行持有的美元。1973年初,第八次美元危机后,美元对黄金再度贬值,各国先后放弃“史密森协议”规定的新汇价,实行浮动汇率。至此,布霄顿森林体系彻底解体。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国际货币制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美元的连续下滑和汇率的剧烈波动引起国际新的不安,为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着手研究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问题。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国际货币制度临时委员会”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召开会议,达成了关于国际货币制度改革的“牙头加协定”。该协定内容在同年4月通过的第二次“国际货币基金协议条款”修正案中得到肯定,并于1978年4月开始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