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抑制下低利率政策对我国经济成长负效应分(3)
2017-10-04 02:07
导读:央行采取低利率政策,也为缓解人民币汇率承受的巨大压力。尽管这一政策似乎成功应对了汇率挑战,但是带来的金融风险很大。长期维持人民币低利率政
央行采取低利率政策,也为缓解人民币汇率承受的巨大压力。尽管这一政策似乎成功应对了汇率挑战,但是带来的金融风险很大。长期维持人民币低利率政策,很难有效遏止增长过快的投资需求及经济过热,更难缓解物价上涨或通货膨胀压力。中国宏观调控,以行政手段制止贷款流出银行,对资金极度依赖贷款的中小钢铁厂和房地产中小开发商或许有效。但是对不缺资金的企业、炒家,并不构成实质性打击,也未解决银行自身资金泛滥的困境。当抑制放松时,资金又重新流出,投资加速,银行贷款再次失控。
中国的工业化,基本上是以个人储蓄资助企业投资的形式进行。出于对本国银行体系的信任,碍于现有的资本项目管制,中国的储蓄者没有因大量呆坏账而选择离开本国银行,反而不断地将大量资金堆向银行。于是成就了低利率,成就了一轮接一轮的投资过热,成就了今天的房地产泡沫。2005年底,中国的信贷GDP比率为136%,投资GDP比率为48.6%,2006年第一季度有进一步上升。这种高比率在世界上极为罕见。20世纪90年代东南亚国家在爆发金融危机之前,信贷GDP比率和投资GDP比率倒是有过类似的情形。在目前国内产品过剩及产能过剩基础上,如果以低利率政策来创造短期的经济繁荣,一旦国内需求难以为继,下一次的产能过剩将会比前一次更为严重,这时,整体经济将严重地偏离经济持续发展轨道。
许多人将日本经济上世纪90年代的萧条归咎于1985年“广场协议”后的日元升值。日元升值固然对日本经济有影响,但是其出口竞争力并未因此受重大影响。问题出在信贷的失控上,由此产生了严重的资产价格泡沫。央行在应对过度流动性以及资产升值上,一再延误时机,使经济活动过度转向房地产,资金涌向股市,直到最终提高了利率,使房地产、股市泡沫崩溃。实际上日本央行的政策失误才是日本走向上一轮萧条的主因。同样,美国本世纪初崩溃的股市泡沫也是低利率货币政策使然。美国经济从1991年第二季度摆脱滞胀,进入持续增长时期之后,美联储实行的是以低利率为基础的中性货币政策,股市价格一升再升,不断创出史无前例的新高。最终股市泡沫破裂。因此,低利率政策蕴藏着极大的风险。 四、低利率政策在我国 产生资本替代劳动效应,影响了就业问题的解决
由于资金成本低,资本替代效应很容易发生。资金密集型行业相对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利润高,在资金价格严重低于均衡水平情况下,企业倾向于使用资本而不是劳动。当利率低时,国内大量的资金涌入资金密集型行业,产生资本对劳动力的替代。比如,从1994年以来,国内资本替代劳动的速度全面上升(主要表现为资本增长速度快于劳动力就业增长速度达6倍),对促进就业极为不利。
一些地方政府盲目追求GDP,没有分析自己的比较优势。比如,几乎所有省市都在发展自己的汽车产业并将其作为支柱产业。实际上,并不是每个地方的比较优势都在发展汽车产业上。在我国,资本本来比较昂贵,土地也比较昂贵。但这些年的经济增长把资本变得很便宜。由此导致房地产、汽车等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超常发展,经济有增长、GDP有增长,却没有多少就业的增长,或者说就业的增长很少,劳动力的价格在某种程度上被扭曲了。
本来土地在中国是最稀缺的要素,但是,有些地方的政府以很低的价格征购过来再以很贵的价格卖出去。在批发的过程中,利润被流通环节赚取,土地价格被扭曲。有些地方为吸引外资,又人为压低土地价格。土地价格被压低意味着资本进入门槛进一步降低。这些年资本密集型、劳动节约型产业得到极大发展。长期下去,对劳动力的吸纳会大大下降。
如果让所有生产要素价格都反映真实稀缺性的话,资本价格很高,企业家的动力就会以劳动替代资本。这样,就可以大幅度增加就业。在解决城市就业问题的同时,也可以大量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因此,执行什么样的发展战略,采取什么样的经济增长模式,会提供完全不同的就业前景,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我国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资本替代劳动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