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信用管理绩效实证检验
2017-10-04 06:46
导读:金融论文毕业论文,商业银行信用管理绩效实证检验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摘要:本文运用
摘要:本文运用因子法构造了商业银行信用管理绩效评价的模型,并以我国13个主要商业银行为样本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检验。 一、商业银行信用管理绩效评价:理论模型的建立 (一)商业银行信用管理的理论界定及其作用机理 商业银行信用管理是指商业银行对所涉及信用关系和信用业务的经营管理,信用管理不是一个孤立的、单一的信用关系和信用业务经营管理,而是将商业银行全部信用业务集中起来,进行多重、综合、系统的管理,它的管理目标是为实现银行的“三性”目标服务。 按照商业银行信用业务的功能,商业银行信用管理可分为资产信用管理、负债信用管理、资本信用管理和表外信用管理四个子系统。资产信用管理是指商业银行在贷款和投资等资产业务经营中,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和管理,建立识别和规避资产信用风险和模型技术,实现商业银行的资产赢利性和安全性。负债信用管理是指商业银行依托银行的信誉,通过发行负债如存款、借人资金(同业拆借、向央行借款)筹集资金,进行负债信用经营,以满足商业银行和流动性需求,预防和控制流动性风险。资本信用管理是指商业银行通过发行股票等方式筹集资本金,并对资本金进行管理,建立有效的银行资本金补充机制,预防和规避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保持公众信心和银行体系安全。表外信用管理是指商业银行在表外信用业务经营中,建立有效的表外风险控制机制,从而增加银行收益。 商业银行要达到信用管理的目标,必须将其资产信用、负债信用、资本信用和表外信用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管理。它的作用机理就是通过对资产信用业务的经营,控制由于非对称信息存在对信用决策的,从而建立一套科学的资产信用经营机制,规避信用风险;通过对负债信用业务的经营,建立有效的资金来源渠道,保证其资产信用业务扩张所需充足、稳定的资金供给和满足其客户存款支付的流动性需求,树立商业银行良好的同业品质效应和公众形象;通过对其资本信用业务的经营,建立一套有效的资本金补充机制,既控制其资产信用业务扩张而带来的风险,预防银行信用经营的非预期损失,又保证合理的资本盈利水平,确保银行债权人和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通过对其表外信用业务的经营,一方面进行业务创新将表内风险转移到表外(如互换业务),规避风险,另一方面扩大收入来源,提高盈利能力。这四种信用的管理是相互联系的。负债信用为资产信用的扩张提供了稳定的资金供给,资产信用通过银行的创造功能,又扩大了其负债信用的增长规模;资产信用的扩张和风险,要求资本金的及时补充,资产信用和表外信用的盈利能力直接关系到资本的收益率,资本信用业务的经营能力又为负债信用和资产信用的增长树立信心;资产信用与表外信用之间的转移,对银行风险的转嫁和资产的处置提供了创新思路。商业银行就是通过这四种信用的系统管理,从而实现其信用管理目标与银行管理“三性”目标的相统一。 (二)因子分析理论评价模型的建立 根据前面商业银行信用管理理论,以及统计评价指标设置的原则与标准,本文关于商业银行信用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置为4类13个指标: (1)资产信用管理评价类。该类共设置4个指标(X1 -X4),分别为不良贷款率X1(按五级分类);贷款利息回收率Xz;资产增长率X3;资产收益率X4(利润总额/资产总额)。 (2)负债信用管理评价类。该类设置5个指标(X5-X9),分别为:资金备付率X5(在人民银行的备付金存款平均余额 库存现金平均余额/各项存款平均余额);存款增长率X6;借入资金比率X7(拆入资金额 向央行借款额/各项存款余额);流动资产与存款比率X8;个人存款比率 X9(个人存款/全部存款)。 (3)资本信用管理评价类。该类设置2个指标(X10- X11),为资本充足率X10(资本/风险资产),资本收益率X11 (利润总额/资本)。 (4)表外信用管理评价类。该类设置2个指标(X12- X13),为表外收入比率X12(表外收/银行全部收入);银行垫款比率X13(银行垫款/银行表外业务担保总额)。 按照多变量数据分析的要求,模型的评价方法要全面、系统地映射出对经济的判断,包括评价指标要全面,模型选择的权数要科学,能有效解决指标的相关和信息重叠,评价的效果要可靠。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法综合分析商业银行信用管理绩效,基于如下优势:(1)全面性。该方法只要满足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