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民营资本对中小商业银行的改造(3)
2017-10-06 01:09
导读:第一,有利于稳健财政政策的实施,缓解政府投资规模过大和增长过快的压力。前几年,社会投资与需求的不足,制约了经济发展,为此,政府采取了积极
第一,有利于稳健财政政策的实施,缓解政府投资规模过大和增长过快的压力。前几年,社会投资与需求的不足,制约了经济发展,为此,政府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1998年-2002年国家增发6600亿长期建设债券,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大型重点项目建设的投入,从而拉动经济高速增长。随着世界经济的回暖,我国将逐渐淡出积极财政政策。民营资本参股中小商业银行,将大大补充其较低的资本金,增强银行的实力,中小商业银行大量贷款资金将会投向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项目(部分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已试行公司化管理,盈利空间广阔),抓住国债项目建设“瘦身”带来的投资机遇,为积极财政政策的淡出和稳健财政政策的实施拓展空间。
第二,有利于提高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性,引导社会预期。民营资本通过参股中小商业银行,并随着中小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的改善,资本的增值效应逐步显现。更多的民间资本(超过16万亿以上的银行储蓄资金),将会注入中小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这能够有效平抑经济波动。同时,随着货币市场存量资金流的增加,货币流动性比例(M
1/M
2)也会大大提高,这更将刺激资本的投资意愿,增强社会投资者的未来预期,为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提供更加准确的信息源。
第三,有利于中小商业银行摆脱地方政府的干预。多数由城市信用社改制而成的中小商业银行,很大一部分资产掌握在政府财政或国资部门。单一的股权结构,政企不分的管理体系,权责利三分的人事制度,导致中小商业银行的生存和竞争能力严重乏弱。民营资本参股中小商业银行,将使中小商业银行股权多样化,以完全“经济人”特征自主参与经营活动,使金融资源与行政资源优化配置。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第四,有利于中小商业银行的银行再造。银行再造理论是以有利于客户价值的要求来设计业务流程、组织结构、改造经营管理模式,从而使银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民营资本的注入,改变了中小商业银行的公司股权结构,提高了资产质量,加速银行内部控制机制和组织体系的形成,完成整体企业文化的转型和重塑。
第五,有利于化解中小商业银行“难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难”的矛盾。中小商业银行以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为主要客户群体。中小企业的诚信指数很难测定,导致中小商业银行难贷款、中小企业贷款融资难的局面。
民营资本对中小商业银行的介入,有利于化解这个矛盾。介入银行业的民营资本家对同一城市或同一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中哪些是赚钱的、哪些是赔本的,以及企业诚信度有更多的了解,这将有助于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贷款时,规范的审贷程序使不少需要小额贷款的企业望而却步,而中小商业银行操作灵活,成本较低,程序简单,更能及时满足中小企业的需求。
第六,有利于推动利率市场化。2002年初央行在全国八个县农村信用社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试点,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由50%扩大到100%,存款利率最高可上浮50%。2002年10月,浙江温州357家农村信用社也进行了利率改革试点。随着民营资本的进入,中小商业银行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指日可待。
民营资本对中小商业银行资本金的充实,会有效扩大银行的信贷规模。如果利率浮动范围放宽,中小商业银行就能够按照对市场需求风险级次的理解,对不同的贷款客户来决定贷款利率,银行的利差收入可能会有一定幅度的增加,抵御风险的能力就会加强。特别是对中小企业,由于贷款弹性的提高,得到贷款就相对容易,而企业在支付相对多一点的风险溢价时,又增加了中小商业银行的利润,双方很可能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民营资本的介入,将有力促进中小商业银行在对于不同风险特性、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信贷业务上,增强灵活性,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