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下我国基于扩大内需的货币政策选择
2017-10-06 01:09
导读:金融论文毕业论文,金融危机下我国基于扩大内需的货币政策选择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摘要】随着美国雷曼
【摘要】随着美国雷曼兄弟的破产和美林银行被收购,2008年金融次贷危机进入了新高潮,从而引发了全面的经济金融危机。2009年至今,此次金融危机对整个全球经济体系产生了严重负面影响。随着金融危机的进一步深化,其影响正不断从金融界蔓延到经济实体等行业,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对于我国来说,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扩大内需是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选择,是消除金融危机,实现国民经济平稳过渡的必然选择。基于此,本文对金融危机下我国基于扩大内需的货币政策选择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金融危机 扩大内需 货币政策
一、引言
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两会”期间说,2009年可能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巩固发展成果极为艰巨的一年。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国际间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在2008年开始逐渐蔓延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灾难中独善其身。2008年以来,我国进出口贸易出现大幅下滑,经济下滑、失业和市场信心锐减随之而来。面对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政府迅速出台了扩大内需的一系列经济政策,其中货币政策是主要政策手段之一。在由于金融危机造成的外需疲弱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增长模式调整已迫在眉睫,扩大内需成为经济转型面临的迫切问题。
二、金融危机与扩大内需
此次金融危机为“次级抵押贷款危机”,是由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动荡引起的金融危机。此次金融危机蔓延到我国,造成我国国民经济的急剧下滑,归根结底在于我国长期以来过度依靠出口和外需的经济增长模式,从而造成我国与美国截然相反的储蓄和消费模式。我国的高额储蓄和巨额外汇储备不仅支撑了大规模国内投资和经济高速增长,也弥补了美国的储蓄不足和贸易逆差;美国为我国提供了巨大的消费品出口市场,拉动了我国的经济增长。中美这两种消费模式的差别形成了长期以来两国经济的互补。然而,这种“互补”经济模式是不可能长期持续的,次贷危机的爆发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全球储蓄和消费模式极度不均衡的必然结果。此次金融危机更加彻底地暴露了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中消费比重过低,内需不足的严重弊端。因此,2008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定,2009年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扩内需、保增长”的方针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扩大内需是我国新阶段货币政策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方针,无论是从当前反金融危机的现实需求出发还是从中长期转变经济根本发展方式出发,都刻不容缓。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三、金融危机下我国基于扩大内需的货币政策具体措施
1.明确“扩大内需”货币政策的各期具体目标
我国经济金融环境的实际国情给“扩大内需”货币政策的目标制定带来了困境。我国处在经济转型期,由于我国货币政策的多目标制和主要金融中介目标的非市场化,在货币政策目标选择上存在许多难点。在金融危机下,中国人民银行应把“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经济结构均衡、国际收支平衡”明确纳入最终目标集,并通过确定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和次要目标、设定货币政策的长期目标集与短期目标集。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的不完善,利率、汇率、价格等市场关键因素没有完全市场化,导致货币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无法确定单一的有效规则。因此,我国目前需要不断完善各项货币政策规则得以实现的金融环境和条件,更好地发挥货币政策在扩大内需和刺激经济中的作用。 2.保持“扩大内需”货币政策适度宽松氛围
2008年下半年以来为应对金融危机而制定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与2008年上半年治理通胀的紧缩货币政策截然相反。“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标志着我国货币政策重大转向。2009年上半年,我国新增贷款7.37万亿元,货币总量(M2)增长28.5%,已远远超过全年“最低5万亿元”和“17%”的目标。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根据金融危机形势变化及时适度调整货币政策操作,确保货币稳定增长,支持扩大内需,维护币值稳定和金融稳定,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的必然选择。与我国同期积极财政政策相适应,我国中国人民银行采取了多项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措施:确保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足;促进货币信贷总量稳定增长,加大银行信贷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加强窗口指导和政策引导,着力优化信贷结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