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2)
2017-10-08 02:41
导读:利率市场化后我国商业银行将面临的利率风险 巴塞尔银行管理委员会于2001年5月31日发表的关于利率风险管理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了利率风险来源的四
利率市场化后我国商业银行将面临的利率风险 巴塞尔银行管理委员会于2001年5月31日发表的关于利率风险管理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了利率风险来源的四个方面,由于我国还没有长期国债收益线,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重新定价风险:主要来源于资产负债在总量及期限结构上的不匹配。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失衡的问题十分突出,一是在总量结构上资产与负债总量之间没有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截至 2003年一季度,仅工商银行一家的人民币资金存差就达 1001亿元,由于有效信贷需求不足,资金运作渠道有限,造成大量资金积压,承受着持续利率调整的风险。二是在期限结构上,普遍存在着以短期存款支持长期贷款的情况。三是在利率结构上,同期限的存贷款之间没有保持合理利差,利率市场化的直接后果就是存款成本的上升和优质信贷资产利率的下降造成存贷利差的下降。 (二)基差风险:即使当商业银行资产和负债的差额为零时,由于实际利率调整中存贷利率调整幅度往往不一致,同样使商业银行面临利息收入下降的风险。建国以来,我国存贷款利率多次调整,1996年以来人民银行连续八次降息,机构存款平均利率累计下调5.98个百分点,贷款平均利率累计下调6.97个百分点,每次调整中存款平均利率的降幅与贷款平均利率的降幅几乎都不相等。 利率市场化后,各行均有权制定存贷款利率,激烈的市场竞争将导致利率波动加剧,利率基差风险加大。 (三)选择权风险:根据我国有关政策,客户可以根据意愿决定是否提前提取定期存款,而商业银行只能被动应对,在利率下调时,客户可以保持定期存款获取高利率;而利率上升时,则可以提前支取再存,以获取高利率。对于贷款,一些优势客户往往在利率下调时,要求提前还款再以较低的利率贷款。
商业银行防范利率风险的对策 鉴于利率波动性上升对我国商业银行的诸多,在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尚不完善、金融监管并未充分有效的情况下,利率管制的全面放开可能会产生较大范围的震动,因此,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为利率的最终市场化创造充分的条件,其中,中央银行增强间接调控能力和监管水平以及资本市场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是非常必要的。而在这个过程中,商业银行应积极进行自身的内部体制改革,强化管理手段,加强利率风险控制。
(一)建立利率预测模型。 有效的利率风险控制必须建立在对利率走势的正确判断上,影响利率变动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一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和货币供应量;二是宏观环境;三是国际经济形势和利率水平;四是物价水平;五是证券市场情况。当然,要准确预测这些因素的变动及相互作用和对利率的影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预测模型必须是动态的,同时还要借助信息技术,这些也只能力求对利率走势有个大致准确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