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年金方案如何设计
2017-10-09 04:57
导读:金融论文毕业论文,企业年金方案如何设计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建立适合国情的年金制
建立适合国情的年金制度,有利于深化企业改革,促进与稳定。,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在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的初期,企业年金方案设计不但要考虑企业的经济承受能力,还要考虑养老保险制度在转轨过程中,不同企业和不同年龄职工的待遇公平,同时要把企业年金制度的建立同推进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和人事制度改革相结合,促进企业发展。
方案的目标及必须解决的 根据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目标和原则,建立企业年金制度的目标是政府在建立保障退休人员基本生活的强制性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同时,鼓励企业为职工建立企业年金,以提高职工退休后的养老待遇,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与老年生活保障,激励职工的劳动积极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企业年金方案是建立企业年金的用人单位依据国家有关法规和政策,通过合法程序制定的本单位企业年金实施计划和运行程序。企业年金方案的设计必须有支持企业年金制度运行的政策法规、监管机构、中介机构、投资市场、资金能力、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以及企业制度管理体系。设计企业年金方案,不仅要实现企业年金制度的目标,还要遵守国家的相关法规以及国际劳工组织的有关规定,同时要有利于企业年金制度和企业本身的长远发展。 方案要确定合理的缴费和待遇水平。合理的待遇水平不仅是企业年金制度要实现的基本目标,而且是企业年金制度本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企业年金的缴费水平必须适应企业的经济承受能力,不要因为成本增加企业的产品竞争能力,不利于企业发展。 方案既要体现国家的宏观政策指导,又要体现企业年金制度运行的市场。企业年金方案的运行必须建立在劳动关系协商机制基础上,体现政府的宏观指导与企业自主相结合。具体表现为:第一,政府要对企业年金进行宏观指导,制定法规和规章,规范企业年金行为;第二,在不违反国家有关法规和政策的基础上,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双方平等协商,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自主制定具体企业年金方案;第三,政府的宏观指导既要体现政府的长期风险监管,又要有利于充分体现企业年金制度运行的市场规律,确保企业年金制度运行的预期效益。 企业年金方案设计与推进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和人事制度改革相结合,可以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可以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的原因,在于进一步实现职工参与企业效益分配和管理,将企业与职工的利益更加紧密地系在一起。企业年金的分配方案可以是多样的、有差别的,与效率工资制度结合使用,是企业鼓励竞争、奖励贡献的手段。
方案的基本及缴费形式 企业年金方案的基本内容有:1、总则,即建立企业年金的基本宗旨、基本原则,如参保人员的资格和条件、覆盖范围,确定缴费基数、缴费率、基金分配原则以及企业年金方案的决策机制、管理与监督机制等;2、资金来源;3、待遇规则;4、缴费基数和企业与个人的分担比例;5、账户管理模式和基金管理模式;6、数据管理与信息交流;7、变更处理;8、纠纷处理;9、企业年金方案的测算。 企业年金的性质决定它的弹性特征,并可以较多地反映企业和职工的需求及企业文化,具体讲就是要体现企业效益最大化所需要的工资收入分配形式与人事管理制度。在设计企业年金实施方案时,可以将职工的职务、职称、工龄和工作岗位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采用年龄职务分配法、工资工龄分配法、分值分配法、职务职称分配法、年限保底分配等办法确定企业年金缴费额度。目前,我国企业年金的缴费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企业效益与职工工龄确定法 将企业年金与个人储蓄性保险挂钩并行,企业按个人储蓄性保险金额的一定比例缴费,个人储蓄性保险由职工个人自愿参加,自主确定投保数额,参保职工个人投保额可以在企业缴费标准限额以上。这种的做法,既坚持了自愿原则,又增强了职工个人的保障意识。 企业按月为职工缴费,缴费标准依据企业效益基数和职工工龄确定。公式为:Y=A BX Y:企业月缴费额。企业缴费金额与个人储蓄保险金额的比例为1:1.若个人自愿多缴,数额不限,但企业只按标准额予以缴纳。 A:根据企业效益情况确定缴费基数3至10元。如1996年为3元,2000年为10元。随着企业效益和支付能力的变化,缴费基数可上下浮动。 B:工龄系数0.50元至1.00元。1996年为0.50元,2000年为l元。以此浮动,主要是鼓励职工多为企业服务。 X:职工工龄。 [例]某职工工龄15年,其企业年金月缴费为 10.00元 1.00元×15=25元。个人若要全额享受企业年金,需按1:1的比例,缴纳储蓄性保险费 25元;个人缴纳储蓄性保险的数额不限,但企业只按标准额25元缴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