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投资——中国股民的“下一站彩虹”(2)
2017-10-10 06:04
导读:三、价值投资之中国行 1995年,《上海证券报》发表了孙涤教授介绍格雷厄姆、巴菲特关于价值投资理论的系列文章,但由于主导市场变化的主流一直是“
三、价值投资之中国行
1995年,《上海证券报》发表了孙涤教授介绍格雷厄姆、巴菲特关于价值投资理论的系列文章,但由于主导市场变化的主流一直是“空中楼阁”的投机理念,加上价值投资在中国遇到的种种困难,如股权分置、市盈率偏高、上市公司质量低下、资本市场不完善等,使得价值投资成为市场主流的可行性并没有受到市场的广泛关注。直到2003年初,金属、煤炭、石油化工和电力行业蓝筹股的崛起,使沉寂中国股市多年的价值投资一时间备受世人关注和推崇,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价值投资的中国路。
我国证券市场是新兴市场,并不成熟。一方面,监管力度不够,庄家横行,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财务结构普遍很差,“政策市”特征明显,市场的投机氛围依然浓厚。正因为如此,许多学者认为价值投资理论在中国缺乏坚实的现实基础,是否适合中国股市还欠考究。另一方面,入世后,我国的证券规则正在不断地与国际接轨,市盈率水平也正与国际水平相接近,证监会监管力度明显加大,A股98%的上市公司已完成股改或已进入股改,可以说,我国的证券市场已走入了新的发展时期,这也必然需求一种新的投资理念来引导市场。
(一)价值投资符合市场长期发展的要求
回顾过去的十多年,中国证券市场俨然是庄家的市场,股价被庄家恶意抬高,严重偏离其内在价值,根本不能真实地反映公司的经营状况和未来发展潜力,这样就严重扭曲了资本市场功能的定位,谈不上什么资源优化配置等作用,也不能促使上市公司提高经营业绩和自身质量,不利于企业的健康成长和经济发展。倘若以缺乏“现实基础”的理由来拒绝价值投资,那么在适合“现实基础”的投机思想的“指引”下,中国股市还要经过怎样的十年呢?要变革首先是思想的变革。要给证券市场一个绿色的发展空间,首先就需要抑制投机,倡导价值投资的健康理念,要在思想上先行。体制固然有严重的缺陷,但在重视对体制的变革的时候,不能忽视与体制密切相关的一个因素——市场参与者。据调查显示,我国股民普遍文化素质不高,很少有人研读过证券投资方面的书籍,缺乏投资的意识。尽管今年来股民的素质有所提高,但最近的调查显示虽有六成的股民认可长期投资但仅有不足两成的股民做长线投资。今年自2月以来,证监会连发七道金牌抑制股市过热炒作,但换手率仍然居高不下,说明什么?这说明了股民们固有的观念没有被打破,整个二级市场的炒作风气没有被革除。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二)价值投资符合投资者的偏好
尽管事实上,我国投资者都喜好短线炒作,承担着高风险。实际上,据研究表明投资者大多是风险规避型,倾向于选择一个比较稳妥的投资方式。价值投资正好符合投资者真正的需求。一方面,投资给真正具有内在价值、经营业绩良好的公司能够给投资者相对稳定的回报,从而促进投资者投资理念的转变;另一方面,投资者投资理念的转变能够促使经营者更注重公司的经营业绩和长期发展战略,减少管理层和经理人员为了短期利益人为操纵利润的行为,从而从根本上净化证券市场的投资环境。只有整个资本市场的走向健康的发展之路,才能够推动实体经济的良性健康发展,从而使投资者能分享到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利益和回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赢”。
(三)价值投资符合国家的政策导向
2004年2月1号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九条”)强调了要“稳定发展资本市场”,“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价值投资理念的特点就是稳扎稳打,稳中求胜,其精神与国家政策是相辅相承的。要把“国九条”所提出关于资本市场建设问题的意见要真正落到实处,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创造和培育良好的投资环境”,“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在促进资本形成、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的作用”,就迫切需要一个科学合理的投资理念的注入,因为只有证券市场里的主导因素——人的问题解决了,才能够使得整个市场走入良性循环的正轨。所以选择价值投资,不仅仅是市场的需求还是国家政策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