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的核心能力是风险管理能力(3)
2017-10-10 06:57
导读:由于资通过程中的金融风险,可以独立于资金融通过程而进行单独交易,所以,商业银行风险内部化的过程,并不一定要涉及资金的流动。比如,商业银行
由于资通过程中的金融风险,可以独立于资金融通过程而进行单独交易,所以,商业银行风险内部化的过程,并不一定要涉及资金的流动。比如,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贷款担保、商业票据担保、债券担保等融资担保业务以及信用证、备用信用证、履约担保、投标担保、票据承兑等非融资担保业务,将被保证人的信用风险内部化为自己的风险;通过提供贷款承诺、票据发行便利等方式而将流动性风险内部化为自己的风险;通过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而将市场风险内部化为自己的风险,而从事所有这些业务时,银行都不必动用自己的资金。
但与此完全不同的是,共同基金在管理风险的过程中,并没有将风险内部化。所有风险损失,都由基金持有人直接承担,所有风险收益都由基金持有人分享,基金管理人只收取固定的管理费用,既不承担风险损失,也不直接享有风险收益。这样,共同基金的资产和负债是对称的,是“软资产”对“软负债”。
商业银行采用风险内部化方式的结果必然是“软资产、硬负债”,而这被认为是商业银行要最终被淘汰的根本原因。但是,商业银行的最大贡献正在于将“软资产”变成“硬负债”。
市场主体为什么需要商业银行的风险内部化过程?这首先是因为商业银行的主要资产是非标准化的贷款,而非标准化的贷款又是不透明的。银行要贷款给一家,必须了解借款人及其投资项目的有关信息,而根据规定,银行必须对这些信息进行保密。这种保密义务使得公众无法完全了解这些信息,从而也就不可能判断银行贷款的真实价值。这与共同基金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基金资产都是透明的,投资者很容易了解其市场价值,从而能够低成本地判断基金经理的业绩。银行和基金经理与储蓄者之间的关系,实质上都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而委托代理关系的核心是激励机制。只有在委托人能够低成本地观察到代理人的努力程度、从而对其进行有效监督的情况下,才能采取向代理人支付固定报酬的激励机制(此时委托人承担绝大部分风险);而在不能低成本地观察到代理人的努力程度的情况下,将代理人的收益与其努力程度完全挂钩,将是一种最有效的激励机制(此理人承担绝大部分风险)。正是由于银行的主要资产是非标准化、不透明的贷款,所以,风险内部化是银行与其资金储蓄者之间的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一种委托代理安排。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其次,商业银行通过风险内部化,进一步降低了储蓄者最后所承担的风险。一般来说,基金持有人所承担的风险,要远远大于商业银行存款人所承担的风险。因此,储蓄者对风险内部化的需求,还与储蓄者的风险偏好程度和风险承受能力有关。一般来说,储蓄者的风险偏好程度越低,风险承受能力越高,对风险内部化的需求越大。
风险管理能力较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商业银行的瓶颈。我国商业银行除了要加强市场营销能力、创新能力、客户服务能力以外,还要重视风险管理业务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