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金融人才培养与创业教育(3)
2017-10-10 06:57
导读:3.有利于促进我国金融业市场化、国际化发展。中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金融业实施对外开放,允许外国银行业进入中国市场并与国内银行业享受同等
3.有利于促进我国金融业市场化、国际化发展。中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金融业实施对外开放,允许外国银行业进入中国市场并与国内银行业享受同等国民待遇。一方面,跨国金融机构在中国境内开展业务。另一方面,中国的金融机构在本土或海外扩大服务范围,拓展新业务,直接参与国际竞争。所以,中国银行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问题,不仅需要在世界范围内、国际市场上与外国金融机构竞争,而且还要在本国、本地区与进入本地市场的外国银行竞争。这就需要高等教育部门培养出既熟悉本国金融运行的特点和规律,又通晓国际金融规则和惯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国际竞争需要的金融人才。为此高等教育中的金融学科需要培养具备理论经济学和金融学知识,有较强的宏观经济分析能力,能从事与宏观经济动态研究有关工作的人才。但更多的需要培养同时具备会计学、公司财务学、数学、信息学、计算机学等多学科知识,能将经济分析、数据处理、电子商务、软件应用与设计等工作融为一体,灵活自如地处理各类微观金融问题的人才。通过创业教学环节,既可加深学生对微观金融理论的理解程度,也可提高学生对金融工具的运用能力,促进我国金融业市场化、国际化发展。
4.有利于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而且是繁荣经济、缓解就业压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毕业后没有及时就业的人数将会逐渐增加。依照国家发展高等教育的有关政策精神,高校扩招一直会延续到2010年才会告一段落。由此可预见,未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将持续增大。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具体由扩大内需引发的持续扩招向高校提出了转型的任务。除了由应试教育向综合素质教育转变外,高校还必须由过去那种满足长中短期指令性经济计划需要转向满足学生获取在市场经济中自己谋生能力的需要,由被动就业和受雇的教育转向创业教育。通过这种转变,使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高校毕业生(至少是一部分)成为能够通过自己的创业活动为社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的人,而不是坐等国家和社会提供就业岗位的人。不实现这种转变就很难说高教改革的成功。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因此,在我国培养大批风险创业者,培育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传授和锤炼创业技能,是金融类高等院校义不容辞的历史重任。
三、构建金融人才培养的创业教育体系
为了贯彻教育部提出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金融人才的实际需求,要将创业教育的思想渗透到人才培养模式中。
1.更新观念,建立全面的创业教育观。创业教育不是单纯地进行创业知识的传授和创业技能的训练,它也是一个素质教育的过程。既注重学生专业方面的学习,又兼顾他们作为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够不断满足市场经济对高等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家庭、学校、社会都要为人才的独立实践创造条件,让学生从小学会自立,学会适应社会,学会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学会动手能力,学会创新能力。必须具有新的观念,整体意识,开拓精神,不仅要学会生存,学会合作,还必须学会负责,具有合作意识、竞争意识与负责精神。将创业教育的思想渗透到教育的全过程中去,创建良好的金融人才成长外部环境。激发学生创造欲望,提高创业思维能力,掌握创业的方法和策略,从而在毕业后实现自我创业的目标。
2.构建适应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课程体系,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科学制定教学计划,培养学生既能掌握金融专业理论知识,又是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同时要依据社会调查进行职业分析和岗位职责分析。在教学内容上,设置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要有针对性地增加必要的开阔视野、激发创新意识、提高创业技能的课程,如“创业学”、“创业心理学”、“创业指导”、“成功企业家”、“管理家”、“财务管理”、“经济法”等课程,指导学生就业,即以素质教育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运用案例教学、模拟教学、混合讨论、模拟创业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并要创造条件让学生选修符合其个性特长的课程,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强化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建立教学、科研、开发应用与生产实践的一元化体系,为学生提供创业经验,使学生成为能根据社会需要自我创业的有用人才,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时代要求的,具有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具有竞争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