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结构是股份制改革的关键(3)
2017-10-12 03:18
导读:三、良好的公司财务治理是能够将“共同治理”结构模式化为现实的重要途径 公司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的核心。所谓公司财务治理,是指通过财权在利益
三、良好的公司财务治理是能够将“共同治理”结构模式化为现实的重要途径
公司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的核心。所谓公司财务治理,是指通过财权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不同分配,从而调整利益相关者在财务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一系列动态制度安排。按照OECD《公司治理原则》的解释,公司治理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明确公司各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和权力,说明决策公司事务所应遵循的规则和程序。公司治理中各利益相关者的权力主要体现在各种合约的约定上,如对重大事项的决策权、监督权,对公司经营、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等方面,当然,作为风险承担者的股东拥有权力。事实上,财权的分配在公司各项权力配置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公司各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其中主要是财务信息,因此财务信息的生成和呈报机制在公司财务治理中起着重要作用。有些利益相关者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财务信息的生成质量和呈报机制,有些利益相关者只能被动地接受生成的财务信息或借助于一定手段检验财务信息的质量。各利益相关者寻求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基本途径是通过编制、呈报或审阅符合一定规范的财务报告来实现。广义的公司财权包括公司财务利益和各参与方利益的决策权、监督权和执行权,财权的配置是通过签订和重复签订一系列合约完成的。只要财权得到有效配置,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性。 公司财务治理实质上是通过财务机制及其制衡机制作用进行的,公司财务治理中的制度安排包括对财务信息生成程序、生成质量以及呈报机制等的规范,对公司各利益相关者财权的配置和再配置,以及激励机制等。公司的已有出资者包括股东和债权人,为了确保自身资本的盈利性或安全性,会时刻关注公司财务信息的生成程序和生成质量,而作为管理者的政府和潜在的投资者以及债权人,对于公司财务信息的生成和呈报也是十分关注的,这是他们做出相关决策的主要信息依据。公司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签约和再签约过程实际上就是财权在不同利益主体间的调整过程,如股东大会对董事会的调整和董事会对经理人员的调整等。 在公司财务治理中,有三组关系需要明确。一是关于公司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的关系。公司财务治理与公司财务管理有相同的部分,但区别是主要的。其共同点在于,两者都是公司财务报告的因素。其区别在于,公司财务治理的目标是协调公司与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解决信息不对称,是一种制衡机制;而公司财务管理是一种运行机制,基于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目标。财务治理的动态性在于,公司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是不断发生的,公司治理所面临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也是不断变化的,只有动态的财务治理才能连续不断地发现和修复公司治理中的缺陷,协调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而财务管理则是公司经营者的主要责任,包括公司的投融资决策和日常的财务管理。二是关于公司财务治理和公司治理的关系。公司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的核心组成部分,公司治理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通过公司财务治理来完成的,因此可以认为,公司财务治理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公司治理的效率,实现公司内部和外部利益相关者的信息对称和利益制衡。三是公司财务治理目标与公司财务目标的关系。公司的财务目标是基于公司利益而言的,尽管公司内部存在着所有者、经营者以及员工等之间的冲突和协调,但以公司价值最大化为公司的财务目标,可以得到上述利益主体的认同和执行。但公司财务治理中的利益相关者却不仅包括了上述主体,也包括了公司外部的利益相关者,如债权人、保户、供应商以及拥有强制权力的政府,财务治理不仅站在公司所有者的角度,而且也基于社会效率的提高。
四、必须在公司治理结构下充分发挥控制的作用 会计控制与公司治理不能割裂,需将会计控制纳入到公司治理框架之中。公司治理机制有效,是保证公司资金安全、资产完整、会计信息真实、及时、完整的基本条件;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才能保证会计控制有效,才能保证不同层次会计控制目标的一致性,促进决策和效率经营;只有从源头实施会计控制,达到各利益主体之间关系的协调与制衡,才能维护利益主体的正当权益,最终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有效的会计控制应当能够维护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而不是维护某一类或少数利益相关者的权益。 两权分离的国有保险公司,会计控制可分为两个层次四个级别。 其中第一个层次是所有者或授权人对总公司经营者监控,通过制定绩效目标,对经营者激励、监督,促使经营者努力经营。、作出最优决策。第二个层次是总公司经营者对其属下的各级公司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的监控,解决经营者的经营管理能力问题,目的是实施有效管理并实现绩效目标。它可以分为“总——省——地——县”等四个级别。 第一个层次的控制是由于股东等专用资产或资源提供者投入专用资产或资源后,需要建立一种跟踪、监控投资对象的机制,确信其投入的资产得到有效使用,并得到预期投资报酬。但这是一种事后监督,专用资产或资源提供者需要一种直接或间接对公司重大决策表达意见的制度安排,促使经营者履行合约责任。 第二个层次的内部会计控制是对于国有保险公司而言,其管理的基本模式是“一级法人、分级管理、逐级考核”。这个层次的会计控制的关键点在于能否科学地确立会计控制中心。保持各级公司会计控制目标的一致性,需要合理、合法地处理投资中心、利润中心、成本中心三者之间的权责关系。在可供选择的集权式会计控制模式下,公司总部作为投资中心承担投资责任,聘用高素质管理人员,制定财务战略、投资政策、财务管理制度,审批、控制下属分公司或事业部的财务预算,评价经营业绩等,根据会计控制模式确立事业部或分公司地位。事业部或省级分公司是利润中心,承担经营目标和利润目标责任,只负责授权范围内的成本管理、资金管理。地市及其以下公司是成本中心,只负责授权范围内的成本管理。这种在会计控制方面实行垂直管理、财权高度集中、会计控制精确的会计控制是较符合实际选择的。 只有上述两个层次、四个级别的会计控制都有效,才可能保证公司的有效运作。 会计控制的关键要素是人员(组织结构)、资金和信息,因而基于公司治理的会计控制模式应由会计组织结构及运行机制、资金监控机制、会计与审计信息三大要素构成。为了满足这样的要求,需要相应的会计控制制度创新作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