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定标理论综述(2)
2017-10-17 02:37
导读:这里所说的规则是目标规则(target rule)而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工具规则(instrument rule)。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目标规则是前瞻性的,货币政策工具设定在预测通货
这里所说的规则是目标规则(target rule)而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工具规则(instrument rule)。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目标规则是前瞻性的,货币政策工具设定在预测通货膨胀率和目标相等的条件下,这是一个内生的反应函数;而工具规则是后顾性的,政策工具是在反应函数中直接根据当前的信息设定的。
2.IT的假设和前提。IT的假设实际上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为什么要实行IT这个问题;IT的前提条件大多与IT能否在发展中国家实施有关。
(1)IT的假设与货币政策目标理论密切相关,也就是说当承认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价格稳定时,这一问题的大部分实际上已经得到解决。
Debelle(1997)认为IT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通货膨胀率成为货币政策压倒一切的目标,其主要理由是:近年来重新强调价格稳定是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对通货膨胀目标的承诺有助于消除货币政策中的通货膨胀偏向;货币政策工具与通货膨胀的联系比以往通过中间目标的联系更加稳定。
Masson,Savastano和Sharma(1997)认为实行IT的最简单的理由是为了保持一个“低且稳定的通货膨胀率”,而这又依赖于五个假设:从中长期来看,货币供给量的增加是中性的;通货膨胀都是有成本的;货币在短期内是非中性的;货币政策影响有不确定的时滞;相机抉择有“动态不一致”性,需要“承诺技术”。
(2)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实行IT的大多是工业化国家,有的学者据此认为IT只能在工业化国家实施,而发展中国家要成功实行IT,则需要满足相应的条件,否则难以实行IT。
Masson,Savastano和Sharma(1997),Debelle等(1998)首先提出了IT的前提问题,认为这些前提包括: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必须有一定程度的独立性,虽不必有目标独立性,但至少应该有工具独立性;货币当局没有对其他名义变量(工资、名义汇率)水平和路径的承诺。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由于IT需要相当严格的技术条件和制度保障,这些都不是发展中国家所能具备的。因此他们认为至少在近期内还不可能通过实行IT来改善货币政策。
3.IT的模型。由于标准的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主要涉及产出和价格水平,而不是中央银行的政策目标,因此这种范式不能解释IT。此外作为一个货币政策框架,IT也很难完全用模型来加以描述,因为IT的一些特征如透明度和责任制难以模型化,较常见的模型主要是反映IT的反馈规则。IT反馈规则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前瞻性,强调通货膨胀预期的作用。
(1)Haldane(1997a,1997b)提出了一个比较简单的IT前瞻性政策规则理论模型:
I
t=γ(E
tπ
t j-π
T)
上式中,i
t表示t期的名义利率,E
t是以t期和更早的时期的信息为条件的期望算子,π
t j是t j期的通货膨胀率,j就是定标的时间跨度(targeting horizon),具体由货币政策传导时滞决定,γ(>1)是反馈系数。公式是对IT的最简单的理解:当中央银行在t期预计未来t j期的通货膨胀将高于目标值时,应该提高利率,反之则应降低利率。
(2)Svensson是目标规则论的主要倡导者,Svensson(1997a)模型是最优化模型的代表。学术界应用得较多的这个模型,如Pierre-Richard Agenor(2000)中所讨论的模型等。Svensson(1997a)模型可以简单地用以下几个公式来表示:
π
t 1=π
t α1
1y
t α
2x
t ε
t 1 y
t 1=β
1y
t-β
2 (i
t-π
t) β
3x
t η
t 1 x
t 1=γx
t θ
t 1 其中,π
t=p
t-p
t-1,p
t是价格水平的对数,π
t表示通货膨胀率,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