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信贷增长 继续稳定汇率(3)
2017-10-17 04:54
导读:「专栏一」信贷局势突变是怎么发生的? 当人们还在反思惜贷原因和寻求治理通货紧缩对策的时候,贷款从2002年8月份开始突然呈现加速增长的势头。今年
「专栏一」信贷局势突变是怎么发生的? 当人们还在反思惜贷原因和寻求治理通货紧缩对策的时候,贷款从2002年8月份开始突然呈现加速增长的势头。今年上半年各项贷款累计增加19033亿元,同比多增10350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增加17810亿元,已接近去年全年18475亿元的水平。贷款增长速度创1996年8月以来的最高水平。因此有人预测,全年新增贷款很有可能达到35000亿元,增长速度高达26.6%。出现这一重大转折,意味什么?其影响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综合目前可以获得的资料看,我们认为,自去年8月以来信贷迅猛增长的基本原因是: (一)国民经济正常的快速发展,有力刺激了贷款需求的提高一季度GDP增长9.9%,4、5月份的非典短期内对我国经济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对整体经济增长态势不会有显著影响。其中一些“暂缓消费”会在下半年得到补偿,对全年的影响不大。各方面体制改革特别是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释放的投资增长的发展势头仍不减。前5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1.7%,创1995年年中以来最高水平。进出口前5个月累计增长近40%。这是推动上半年贷款迅猛增长的基本因素。 (二)各地方政府在完成换届以后为追求政绩而扩大投资规模据有关部门测算,今年4月份,各种渠道贷款流向财政约666亿元,占当月新增财政存款的65%。地方政府通过各种渠道获得数量如此巨大的贷款,应该说不是为了满足日常支出的需要,而更可能是为了扩大投资。 (三)国际增长放慢,利率不断趋低和人民币升值预期带来的大量资本流入1994年以来,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误差项长期维持巨额负值,在1999年甚至达到接近150亿美元的水平。但是2002年该误差项却首次出现巨额正值,达到近80亿美元的水平,如此显著的逆转很难说完全是靠加强外汇管理带来的。与此同时,出口的结汇率上升到远高于平均值的水平,机构的国外净资产呈现明显的回流势头,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也达到历史新高。这些因素都表明各种形式的外资正在通过多种方式进入,从而推动着我国的经济扩张。 从国际经验看,突然的大量外资流入在带来经济扩张的同时也会推动资产市场的升温,从我国房地产市场最近的态势看,也不能排除大量外资介入的可能。 (四)商业银行近期贷款运行新特点对贷款迅猛增长的推动在商业银行经营观念合理转变,加强营销管理的同时,出现了以下新的情况: 一是四大银行许多基层行迫于上级降低不良贷款率的压力,有的在悄悄改变策略,通过加快贷款的发放来降低不良贷款率;这些贷款主要是有政府背景或有政府担保的长期贷款,期限长,风险担忧小。 二是四大银行过去害怕向中小企业贷款,现票据市场发展后,中小企业贷款和一些规模较小的项目贷款先由广大中小银行进行票据承兑贴现,然后由中小银行向四大银行进行转贴现,贷款风险首先由中小银行扛着,减少了四大银行对贷款风险的忧虑,因此出现了票据市场的迅猛发展。 三是贷款转卖市场的兴起以及其他金融创新的有力推进,贷款周转速度加速。 四是一些银行在内部采取了一些措施,如扩大基层行权限,下调系统内上存资金利率,鼓励基层行积极、稳妥放贷。
「专栏二」如何认识信贷突变局势? 如何看待当前货币、信贷的迅猛增长,首先要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形势及所处的国内外经济环境有个客观的预测与判断。我们,中国经济发展的势头总体上说是良好的。推动近一年多来经济增长的某些因素,应该会持续比较长的时间。 因此,我们预测,近几年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基本趋势不会改变,预计全年经济增长应该在8%-8.5%之间。由此进一步判断,基于1996年以来实际贷款增长率比理想贷款增长率年均大约低6个百分点基数的反弹,自去年8月份以来贷款的迅猛增长,其中有房地产投资等结构性的不合理因素和部分行业的重复投资,但基本增长态势是合理的。鉴于1986、1992年信贷过热造成的严重通货膨胀的教训,对一年来的贷款迅猛增长要予以充分关注,但不至于担忧马上会引起像那个年代的严重通货膨胀,更不要简单地对当前经济下“过热”的结论。通过计量分析我们预测,今年的全年贷款增长速度理想目标为18%左右,明年的经济增长大约在9.3%左右。如果今年全年贷款增长超过23%,则2004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可能会急剧升到10%甚至更高的水平,经济有可能出现过热的迹象。但是目前的对策,不要过早地对信贷总量进行过于严格的调控,应该力争在结构政策上进行调控。 为什么当前的信贷增长还不至于马上引起80年代中期、90年代初期的严重通货膨胀?其基本原因是当前中国经济的内外环境与以往的时期已很不一样。目前,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高达50%,绝大多数贸易品的价格一定程度上也受制于国际市场;在全球经济减速和贸易品价格普遍下滑的条件下,我国贸易品价格出现飞速增长的可能性很小;同时由于存在强劲的外资流入和目前高达3400亿美元的巨额外汇储备,即使国内出现贸易品供给不足的局面,我们也完全有足够的财力通过扩大进口平抑物价,这就是说约束经济高速扩张的资源限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进口来解除。 在这种情况下,经济扩张的压力主要集中在非贸易部门,例如电力、道路、房地产等。由于这些部门的产品无法进口,在需求扩张的作用下其价格将出现一定程度上升。但由于上述庞大的贸易部门的价格基本维持稳定,因此总体价格水平的上升将得到明显的约束。 若进一步分析,非贸易部门价格上升将可能带来两方面的后果,一是资源逐步向该部门转移,从而纠正人民币低估条件下长期形成的贸易部门过度扩张的局面,二是总体价格水平有所上升,形成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在人民币名义汇率不变的条件下形成人民币实际汇率逐步升值的局面,从而纠正人民币低估对国际收支和货币政策的压力。同时轻微的通货膨胀还有助于银行清理坏帐。这就是说,由于现在的经济环境同1986和1992年时很不一样,信贷快速扩张和经济过热的后果也就没有那么严重。 尽管如此,应该承认如果非贸易品价格的过快上升仍然可能造成严重,这包括总体价格的过快上升,经济泡沫的出现和对低收入居民生活的严重等,因此,有必要未雨绸缪,及时采取预调、微调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