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财务指标在上市公司业绩评价中的作用(2)
2017-10-18 06:56
导读:二、非财务指标体系的建立与上市公司业绩评价 为了解决传统的上市公司业绩评价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的弊端,应逐渐建立新的上市公司业绩
二、非财务指标体系的建立与上市公司业绩评价
为了解决传统的上市公司业绩评价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的弊端,应逐渐建立新的上市公司业绩评价体系和标准,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有机地结合起来。
首先,应明确非财务指标主要是通过市场占有率、商誉、服务质量、员工培训、知识与智力资本等的评价与考核来反映的。此外,上市公司创新也应是非财务指标的内容,包含上市公司的研究和开发能力、将技术和发明成果转化为产品或现实生产力的能力等内容。这是因为上市公司竞争力是上市公司长期发展能力和上市公司业绩不断提升的有力保证,而创新则是上市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特征,是上市公司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最基本的支撑要素。创新可以使上市公司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能够有效抵御风险。在知识经济时代,上市公司若没有创新业绩,就会缺乏核心的竞争力,就难以保障经营战略的成功。因为核心的竞争力是上市公司的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有的竞争优势。
其次,上市公司必须重视非财务指标的评价与考核。与财务指标相比,市场占有率、商誉、服务质量、员工培训、知识与智力资本等非财务指标更能体现上市公司的长期、持续的发展态势,能更全面、多角度地反映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因此,上市公司必须重视非财务指标的评价与考核,以应对瞬息万变的复杂的市场环境。尽管目前缺少具体的行业规范,在计算和比较上存在可操作性和准确性方面尚无公认的量化原则及标准的缺陷,但总需要经过不断尝试和探索,逐步地建立和完善。上市公司应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结合公司的具体情况,分别就市场占有率、商誉、服务质量、员工培训、知识与智力资本等非财务指标逐一列示,通过财务分析的专门方法,如水平分析法、垂直分析法、趋势分析法等来揭示和反映上市公司的未来发展和成长趋势。它可以避免单独使用财务指标评价上市公司业绩所导致的上市公司短期经营行为的弊端。这种趋势是不可否认的,其作用更是日显重要的。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最后,应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有机结合起来。为了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科学评价,财政部等四部委于1999年6月1日联合印发了《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及《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这对上市公司的业绩评价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上市公司除特定的财务指标外,也需要评价资本效益状况、资产经营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和发展能力状况四项内容,以全面反映其生产经营状况和经营者的业绩。上市公司要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四个方面人手,分别结合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可持续发展比率及资产增长率等指标,同时还应结合现代上市公司战略管理的要求和特点,对上市公司业绩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评价。因为战略性竞争优势才是上市公司真正的核心竞争优势,而这种优势的形成和保持不仅受到财务指标的影响,更受制于非财务指标因素的影响。可以说非财务指标是影响上市公司战略经营成功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把反映知识与智力资本的指标——非财务指标融入到整个战略管理过程,才有上市公司持续不断的竞争优势。 三、非财务指标与激励约束机制
众所周知,上市公司业绩评价标准是设计激励约束机制的一个基础环节,它不仅影响激励约束机制的构建,而且影响到激励约束机制所带来的后果,影响上市公司的资源配置乃至上市公司未来的发展。激励约束机制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当经营者的行为有利于实现上市公司目标时,应给予经营者期望的奖励。上市公司业绩评价与激励约束机制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侧面,没有上市公司业绩评价,激励就失去了根本;没有激励约束机制,上市公司业绩评价就失去了意义。上市公司业绩评价与激励约束机制相结合,才能有效实现上市公司发展战略目标。健全的管理激励制度,有利于上市公司保持良好的运转状态,在众多影响经营者报酬的因素中,业绩则是最为重要的甚至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随着经营业绩的变化,经营者的报酬也应随之改变,这样经营者在为获取高报酬的内在动因的趋使下会加倍地努力经营,这种激励性报酬体制所发挥的作用在非财务指标评价系统下同样发挥其重要作用。因为非财务指标的评价尽管在内容和方法上与财务指标有所差异,但目的都是为促进上市公司各部门和员工努力实现上市公司的战略目标,都是上市公司建立有效的管理激励制度的前提和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