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穷人信贷权的小额信贷瞄准机制及其偏差研(2)
2017-10-25 04:28
导读:因而在与成本的较量中,小额信贷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瞄准目标群体即穷人,是衡量其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可持续成长中的小额信贷如何挑战与克服高
因而在与成本的较量中,小额信贷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瞄准目标群体即穷人,是衡量其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可持续成长中的小额信贷如何挑战与克服高成本压力,仍是最大难题。基于我国扶贫的基本政策(满足贫困地区经济增长和扶贫的双重目标;坚持以项目为中心的开发式扶贫;以区域瞄准方式,主要以县级瞄准方式推动政府主导的全社会扶贫),小额信贷尚未形成动态而精确的识别和瞄准机制。在我国扶贫资金(财政和信贷资金)依中央、省(市、区)、地(市)、县、乡、村、贫困户的路径依序传递中,小额信贷瞄准的命中率直接决定于其与管理成本的动态权衡,因命中率的逐步提高会带来管理成本的相应攀升;反之亦然。因而构建反贫困的瞄准机制的最优选择,在于如何应对这种“跷跷板效应”,在瞄准精度与管理成本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毕竟强调全部瞄准穷人的小额信贷需要得到额外的成本补偿。而“穷人的银行”——格莱珉银行,以保持 9年的盈利记录成为兼顾公平与效率的标杆:2依靠无抵押小额贷款,使639万个借款人(96%是妇女)中的58%成功脱贫,并间接影响到3150万人。2003年开始实施的“求存者(乞丐)贷款计划”取得实效也是明证。五人小组机制则是其成功的关键。格莱珉银行通常与项目实施最基层的小组和中心(5-6个小组为一中心)发生关系;贷款发放采用“二二一”制(最先发放给最贫困户,再给另外两户,最后给小组长),并以特有的小组联保代替了抵押担保;还实行定期的(一般为一周)的小组会议和中心会议制。这种互相激励和监督的“双刃剑”,使各成员将还贷压力内化为求生求发展的动力;银行也由此将运作成本外化给贫苦者自治组织。特别指出,格莱珉银行于1995年停止接受捐款后,其持续盈利背后的实际利率只有10%。同样作为小额信贷先行者的玻利维亚团结银行、印尼人民银行(BRI)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效率提高了一倍,而平均贷款利率却从50%下降到2003年后的20%。因竞争会改善正规金融机构的产品与服务供给,也使民间借贷利率水平下降,从而使小额信贷利率达到相对均衡亦相对公平的状态。将高利率视作是对于穷人的“量身定做”同样是不公正的。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然而GB模式并不能简单复制。中国的小额信贷自1990年代以扶贫为主旨引入以来,从早期农信社的农户小额信贷,到后来的约300个NGO(非政府组织)主导的项目型小额信贷,再到新生的商业性小额贷款组织试点,其异化倾向已较明显:如将贷款的增长巧妙集中于高人口密度地区——从而不会集中在农村贫困地区而是城镇周围地区;为维持贷款需求和偿还率,逐步将贫困标准提高,从而脱离最贫穷的人;将目标群体逐渐转向农村中的非贫困农户;逐步将贷款额度大幅度增加,以适应较富裕人群需要。其结果是一般商业性金融的固有弱点——不愿意支持甚至歧视弱势群体——在小额信贷中得以再现。当央行主导的商业性小额贷款试点进行得如火如荼时,而已发展十余年的公益性小额信贷组织仍在苦苦等待政策大门的敞开——依然处在“自生自灭”状态。一直未被赋予金融机构地位而难获融资是重要原因。如果说小额信贷沐浴市场经济的洗礼而重生是必然的话,那么中国小额信贷的扶贫效应正在减弱,而且会越来越弱,正成为不可抗拒的现实。若那些无劳动能力的赤贫者可能名正言顺地依靠社会福利保障得以活命的话,则对于那些穷得只剩下自己即劳动力的人来讲,对于小额信贷所谓“贷穷不贷富”的理念,可能是聊以充饥的画饼。中国小额信贷由扶贫向基于扶贫与持续发展的“双赢”目标转型的“与国际化接轨”,是觉醒抑或迷失,对于穷人难言是一种福音。为了争取财务上的自负盈亏和赢利,小额信贷义无反顾地放弃了对穷人有利的贷款方法,但可能并不明确宣布放弃扶贫的宗旨。这就是理论与现实的无情差距。
三、小额信贷瞄准偏差中的利益博弈
追踪中外小额信贷发展的三个阶段(见表)发现,其朝着商业化方向越走越远;3而基于这种演变的利率以至利润率的变化是焦点。对此,一个经典的思想以至做法是:为使小额信贷的收益足以覆盖成本,并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必须提供给穷人高利率(介于一般商业信贷利率与民间信贷利率之间)。因这种商业化的较高利率是阻挡非贫困群体侵入的所谓目标自动追踪机制——乡村社区的富裕农户和权势者会攫取正规金融机构商业贷款这一“廉价资源”,从而使这种低利率贷款无法进入贫困者手中。由于这些权势者对高利率贷款的不乐意、不耐烦使用,才终于“轮”到穷人获得对于信贷可获得性的机会。这种富人对于穷人的“恩赐”的背后,实质是在资本“嫌贫爱富”本性的驱使下,穷人对于一般商业信贷的告贷无门。小额信贷的这种嬗变,很难说不是对穷人的另一种剥夺:穷人的正当金融服务权利,被“穷人不讲信用”的判断所剥夺。信誉发展史表明,在共同贫困情形下,社会信誉普遍较好;当经济获一定发展,率先富裕的一部分人的信誉可能变坏;当经济继续发展而法制逐步健全,这部分人的信誉又由坏变好。指责穷人的信誉差并不符合事实。其实,穷人看淡利率的高低而看重贷款的可持续获得性的实质性解释是:他们要求获得平价资金的权利被转而求之于“高利贷”的无奈之举所替代或掩盖。诚然,小额信贷由于固有的特点和弱点,决定它需要以面对面的交流方式和人与人之间的直接联系来替代正规的财产担保和电脑计算出来的资信指数,较之一般商业性贷款存在先天决定的市场效率差距,但由此成为使贫困户沦为“边缘群体”的理由则值得重新检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