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金融服务对中小企业融资的现实意义(2)
2017-10-30 02:26
导读:仓单质押模式是在仓单质押模式的基础上,对地理位置的一种拓展。第三方物流供给商根据客户不同,整合社会仓库资源甚至是客户自身的仓库,就近进行
仓单质押模式是在仓单质押模式的基础上,对地理位置的一种拓展。第三方物流供给商根据客户不同,整合社会仓库资源甚至是客户自身的仓库,就近进行质押监管,极大地降低了客户的质押本钱。
仓单质押模式是仓单质押模式的进化,金融机构根据融通仓仓储中心的规模、经营业绩、运营现状、资产负债比例以及信用程度,授予融通仓仓储中心一定的信贷额度,融通仓仓储中心可以直接利用这些信贷额度向相关企业提供灵活的质押贷款业务,由融通仓直接监控质押贷款业务的全过程,金融机构则基本上不参与该质押贷款项目的具体运作。
2.保兑仓业务。在保兑仓模式中,制造商、经销商、第三方物流供给商、银行四方签署“保兑仓”业务合作
协议书,经销商根据与制造商签订的《
购销合同》向银行交纳一定比率的保证金,该款项应不少于经销商计划向制造商在此次提货的价款,申请开立银行承兑汇票,专项用于向制造商支付贷款,由第三方物流供给商提供承兑担保,经销商以货物对第三方物流供给商进行反担保。第三方物流供给商根据掌控货物的销售情况和库存情况按比例决定承保金额,并收取监管用度。银行给制造商开出承兑汇票后,制造商向保兑仓交货,此时转为仓单质押。在这一过程中,制造商承担回购义务。
对中小企业开展物流金融的博弈分析
从博弈论角度看,假设单个大企业贷款的利息收进为l00,贷款损失为20,监视本钱为10,则收益为100-(20 10)=70;假设单个中小企业贷款的利息收进为30,贷款损失为20,监视本钱为10,则收益30-(20 10)=0。假如对中小企业开展物流金融业务,贸易银行不需要完全承担贷款损失,假如只承担其中的四分之一。贸易银行也不太需要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申请进行事前审查,不太需要对中小企业贷款的使用情况进行监视,也就是说监视本钱降低一半,则发放中小企业的贷款收益为30-(5 5)=20。固然从单个企业来看,发放中小企业贷款的收益不如大企业贷款收益高,但考虑到在企业总数中,中小企业比例远远高于大企业,贸易银行发放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就会大大进步。假如有100家企业,其中5家为大企业,另外95家为中小企业,则发放大企业贷款的收益为70×5=305,发放中小企业贷款的收益为20×95=1900。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对贸易银行而言,发放中小企业贷款与大企业贷款没有明显的差别,贸易银行就会更加关心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由于开展物流金融业务,贸易银行只承担风险损失的四分之一 。题目的关键,不是贸易银行承担多少风险,而是能分散多少风险。贸易银行分散风险越多,发放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越大。按照纳什均衡理论,任何一方抉择的改变,不能使其他各方的处境变坏,才能出现均衡状况。
在与物流企业共同参与的博弈中,贸易银行发放中小企业贷款有几项选择:发放贷款,承担全部风险,收益为零;发放贷款,不承担风险,收益为30;发放贷款,承担四分之一风险,收益为20;发放贷款,承担二分之一风险,收益为10。而物流企业对中小企业的物流金融服务比例决定了物流金融服务收益,它的物流金融服务收益即是保费收进减往风险损失与监视本钱之和。现假设物流企业为理性经济人,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假设物流金融总的服务费收进为30,全部风险损失为20,监视本钱为10,也有四个选择:给中小企业提供服务,不承担风险,收益为零;给中小企业提供服务,承担全部风险,收益=30-(20 10)为零;给中小企业承担四分之三的风险,收益=30-(15 10)为5;承担二分之一的风险,收益=30-(10 10)为10。根据贸易银行和物流企业的选择,列出纳什均衡矩阵如图3所示。
从纳什矩阵可以看出,在贸易银行与物流企业之间的博弈有四种组合:(0,0),(30,0),(20,5),(10,10)。第一种组合均为两家的劣势选择,两家都不会选择:第二种组合为物流企业的劣势选择,物流企业不会同意,也不符合双赢原则;第三、第四种组合是比较符合两家利益的选择,也符合纳什均衡条件,两家均可以从为中小企业放贷和提供物流金融服务中获得收益。唯一不同的是,在第四种组合中,两家获得的收益相同。在第三种组合中,贸易银行获得的收益远远高于物流企业。因此,第三种组合是贸易银行最佳选择。而对物流企业而言,第四种组合是最佳选择。一般说,在贸易银行与物流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中,贸易银行处于强势地位,物流企业处于弱势地位。贸易银行控制客户资源,可以决定是否与物流企业开展合作,与哪家物流企业开展合作。因此,在现实情况中,贸易银行对中小企业放贷只需承担很小的风险,大部分风险由物流企业承担,也就是说第三种组合是贸易银行与物流企业之间博弈的公道选择,即:贸易银行承担四分之一的风险,物流企业承担四分之三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