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财务风险及其预警与防范(2)
2017-10-30 02:54
导读:(2)教育事业费和教育基建投资分离核算是又一制度原因。高校与企业会计制度第二个较大的区别在于高校作为一个会计主体有两套核算体系。一套是核
(2)教育事业费和教育基建投资分离核算是又一制度原因。高校与企业会计制度第二个较大的区别在于高校作为一个会计主体有两套核算体系。一套是核算教育主管部分拨款和教育事业收进,并向教育主管部分报告,称之为教育事业费核算体系;另一套核算
发展改革部分拨款和自筹建设资金,并向财政部分和发展改革部分直接报告,称之为教育基建投资核算体系。高校基本建设资金几乎全部来自银行借款,国家对高校的基建拨款,支付利息都不够,这样一来,基建投资核算体系相当于高校核算银行借款的一套“帐外帐”,把本来应该显现的高校财务风险“隐躲”了起来。
两套帐还形成另外一个政策漏洞,即把本应该记进教育事业支出的项目维修用度等通过附属工程的名义记进基建工程本钱中,形成潜伏的财务风险。
(3)高校事业收进的季节性与支出刚性的矛盾,是高校财务风险形成的客观诱因。众所周知,高校的经费来源主要为事业拨款与教育事业收进,教育事业拨款是按月拨进的,而教育事业收进基本上是在每年的9月份新生进学时开始形成,10月份还需要将预算外资金上缴财政专户,使得高校的教育事业收进形成季节性收进。而高校的支出却是刚性的、均衡的,不存在季节性,而且受到地域、环境和经济政策的,北方地区与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这种收进的季节性与支出的刚性矛盾更为突出,财务风险系数相对也要大一些。
(4)高校后勤化改革不彻底,校企不分,是高校承担校办连带财务风险的体制原因。由于后勤社会化改革一直不彻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为校办企业等承担连带责任,从而带来连带的财务风险。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3. 财务风险的预警与防范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进和高校教育事业的蓬勃,面对学校资金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显现出的财务风险,高校应采取一定的预防财务风险的措施,对财务风险进行预警。建立和完善高校财务预警和风险防范机制。
3.1建立财务风险责任制。
(1)通过年末货币资金可供周转时间、年末净活动资产可供周转时间、自有资金占年末货币资金的比重、非自有资金占年末货币资金的比重、自有资金动用程度等9个指标用来反映学校在一定期间内的支付能力、资金构成、资金动用程度和隐形财务风险,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能够综合反映财务状况的风险预警系统。发现,在现实支付能力方面,年末货币资金均匀一般可供使用8.7个月,而在潜伏支付能力方面,高校的年末净活动资产只可供使用8.2个月,在“自有资金占年末货币资金的比重”和“自有资金净余额占年末货币资金的比重”上,2000年的均匀值为41.10%和36.35%,而在“非自有资金占年末货币资金的比重”上,各校之间的差距不大;在“自有资金动用程度”方面,2000年的均匀值为65%。
(2)猜测资金需要量,公道确定筹资规模:财务部分要针对学校的发展规划和预算情况,公道确定筹资规模,明确资金的用途,优化支出结构,公道安排资金投进,防止筹资不足影响事业发展或筹资过剩导致资金闲置浪费,高校在确定负债规模时可采用下式:
最大负债临界点=预算收进年增长额-预算支出年增长额-资金本钱
当最大临界点即是零时,意味着高校可用预算收进的增长额补偿负债本钱,同时不影响正常的业务支出。高校的负债数额控制在最大负债临界点以内时,学校财力是可以承受的,财务风险较低;当负债规模超过最大临界点时,将产生较大的财务风险,将会影响学校的正常支出。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3)加强筹资治理,降低财务风险:在筹资运用过程中,财务职员应多运用治理的手段,做到事前客观猜测和学校的偿债能力,确定公道负债规模,事中灵活控制资金借进和偿还,优化是非期贷款组合,在减少财务风险和控制本钱支出中找到均衡点。在分析高校负债状况和财务风险时可采用下式计算:
累计对外负债总额占预算总收进的比重=(年末累计对外负债总额/学校年度预算总收进)*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