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私募基金在我国的发展趋势(2)
2017-11-03 05:31
导读:(三)私募基金的身份得不到确认 可能是担心私募基金对市场的破坏作用,还可能是担心私募基金与国有机构合作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问题,私募基金身
(三)私募基金的身份得不到确认
可能是担心私募基金对市场的破坏作用,还可能是担心私募基金与国有机构合作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问题,私募基金身份一直不能得到确认。加上我国对私人及其机构筹集资金有严格的限制,使得私募基金在证券市场投资的手段主要以短期投机为主。一般是做完一个波段后,将客户资金归还,并将剩余利润按照事先约定进行分割。其实,这种政府管制的方案既不利于金融市场的正常发育,也不利于我国机构投资者能力的培育。市场,尤其是金融市场,其趋利性是非常强的。如果市场不开放,私募基金发展就会出现畸形。
(四)运作机制尚未建立
美国的有限合伙公司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建立起一套有效的机制,较好地解决了风险投资中突出的信息不对称和激励问题。私人股权基金的运作至少涉及到三个主体:基金投资人、基金管理人、企业家。为了规范和治理三方的关系,需要设计一系列复杂的合约条款和治理结构,包括:
1、私人股权基金的基金结构,用于规范和治理基金的投资人和管理人之间的关。
2、私人股权基金管理人的报酬机制,用于有效激励基金管理人。
3、私人股权基金管理人与企业家的合约,用于规范和治理基金管理人和企业家之间的关系。上述三方面问题是私人股权基金运作的核心,然而目前国内对其认识不足,制度缺失,专业人才匮乏,在实践中难以建立有效的运作机制。由于没有有限合伙制的法律制度安排,我国的风险投资机构的组织形态只能以公司的方式出现,单一的组织形态对风险投资的资金进入以及决策效率和激励约束机制等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目前国内的风险投资机构基本还是以公司制形式运作。研究表明,公司风险投资存在先天缺陷,必须依赖与母公司的战略协同效应才能取得成功。 (五)理念、工具和手段落后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风险投资成功的关键并不在其雄厚资本,而是在非组织结构货币方面:收集信息和对目标企业监控。这是私人股权基金投资管理的核心理念。创业企业在争取外部投资时存在如下障碍:代理问题;信息不对称;合同的不完备性和不可执行性。
国外学者和风险投资家在理论和经验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机制,包括工具和手段,可以有效缓解创业企业和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代理冲突。目前国内对其认识不足,很多创新工具的设计和使用仍面临制度约束,无法有效收集信息并对目标企业实施监控。
(六)退出方式不通畅
私人股权投资的退出虽是投资周期的最后一个阶段,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成功的退出对于投资者获得可观的投资回报进而筹集新的资金至关重要。发达的IPO市场使得私人股权基金更容易筹集到新的基金,因此资本市场比较健全的发达国家往往以IPO的方式实现退出。而在发展中国家,由于缺乏健全的资本市场,私人股权基金更倾向于以出售的方式来实现退出。
我国大部分私人股权投资者最初希望在上海或深圳的证券交易所通过IPO实现退出,但事实证明在国内通过上市实现退出存在很多问题。通过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决定权主要掌握在政府手中,更受关注的是急需筹集资金的公司风险投资基金与母公司关联度较高。因此,很多拥有国际资本支持的公司一般不考虑本土上市,大部分公司要么选择出售给战略投资者,要么公司自己进行股票回购,要么争取在海外上市。
二、对我国私募基金的几点建议
鉴于以上种种问题,为使私人股权投资基金在中国更快更健康的发展,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基础研究是国内整个投资行业面临的紧迫任务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随着股权分制改革的深入,股票数量将大幅增加,股票市场的博弈结构将变得更加复杂化,易变性增加。私募基金过去的如操纵股价、联合坐庄、内幕交易,以及行贿等这些落后甚至违法的盈利模式将不复存在。私募基金必须以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获取可靠的投资机会。加强基础性研究是理解市场的前提。基础研究是金融理论创新的源泉,也是当前包括私募基金在内的我国投资界需要大力加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