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利率调整的主要动因和可能走势分析(2)
2017-11-04 02:13
导读:(4)国际金融市场利率的变化。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进程不断加快,在开放的金融条件下,国际金融市场利率的变化与国内金融市场利率水平的
(4)国际金融市场利率的变化。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进程不断加快,在开放的金融条件下,国际金融市场利率的变化与国内金融市场利率水平的变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当国际利率低于国内利率时,外国货币资本就可能会流向国内,从而减弱央行提高利率、紧缩银根的作用;反之,当国际利率高于国内利率水平时,国内资本就会外流,其影响作用正好相反。因此在中国人民银行的利率政策中,必然包含参考国际金融市场利率变化的因素,总的趋势应大体上保持与国际金融市场的协调,国内利率总体水平应与主要国家的总体利率水平没有太大的差距。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我国多次上调利率的情况下,美联储却开始下调利率,以缓解流动性不足的状况,这种动向势必会对中国人民银行利率政策产生较大的影响。 3 未来利率调整的可能走向
关键的是要看央行的前期利率调整是否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以及影响我国利率调整的基本因素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央行前期利率调整是否收到预期的效果呢?应该说有了一定的成效,但并不明显。针对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银行信贷增长过猛,流动性过剩严峻的现实,年初央行提出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在实际的操作中,央行利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形成组合拳,以调控宏观经济的运行:多次发放共计七千多亿元定向央行票据;推出1万5千亿的特别国债;八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已经升至1988年以来的峰值水平达到13%;以及5次上调存、贷款利率等。政策措施出台之多、推出之频繁、力度之大为历史所罕见。这些政策措施的共同作用,使固定资产投资开始放慢,经济增长温和放缓。例如,9 月份出口增幅和贸易顺差均有所放慢,扩大势头趋缓。据海关统计,今年1-9月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15708.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5%,增速比前8 个月放慢0.5个百分点;1-9月累计贸易顺差为1856.5亿美元,比前8 个月的贸易顺差增幅减缓2.1个百分点。9月当月贸易顺差为239.1亿美元,比前8 个月的增幅减缓15.1个百分点。一般贸易、加工贸易进出口增幅也呈现出减缓趋势。而且房地产投资也由热转温,因房贷新政的推出,楼市开始降温,出现“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但总的来说,效果并不理想。今年前9 个月的新增人民币贷款总额为3.4万亿元人民币,超过了去年全年3.2万亿人民币的总体水平;CPI连创新高,物价涨幅居高不下;股市也不断走牛,静态市盈率已达到70倍;流动性过剩依然严峻。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现在社会各界关注的是“央行利率调整今后的走势”?这取决于影响我国利率调整的基本因素会朝什么方向变化。前不久,央行的有关负责人曾说:央行当前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应对可能的通胀预期,也就是要紧盯CPI的变化,居民的银行存款实际利率应由负转正;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认为 :推动我国价格总水平上涨较快的主要原因是食品、居住类价格上涨所致。1-7月份CPI上涨3.5%,其中食品类价格上升8.6%,影响CPI上升2.9%;居住类价格上升4.1%,影响CPI上升0.54%。这种趋势是否会加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研究部部长卢中原说:随着国家控制食品涨价的各项措施逐步见效,估计CPI涨幅会慢慢回落。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认为,在食品中涨幅最大的是猪肉,预计到今年第四季度,猪肉供应偏紧的问题会得到较大改善,肉价上涨的势头会得到有效遏制,从而带动食品涨价幅度趋缓或回落,四季度CPI的涨幅会比三季度明显回落。综合专家们的意见,如果未来几个月物价控制得比较好,那么全年CPI有可能控制在4%-5%之间。
央行是否会使用加息政策,还必需考虑国际金融市场利率水平正在发生的变化。现在人民币一年期存款利息为3.87%。与我国利率处于加息周期相反,前不久美联邦储备委员会,为了应对次级债危机带来的影响,应对流动性不足的困境,已多次下调利率,已降到4.52%。如果次级债危机不能断根,美联储的决策者不会让美国经济跌下去,还会进行降息,这种趋势对世界其他各国的利率水平将会产生重大影响,其政策效应也必然传导到我国,对我国央行的利率调整以及货币、财政政策同样产生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