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财权来源演进的经济学分析(3)
2017-11-05 03:42
导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人力资本的范围也在进一步扩展,由企业的经营者和治理者扩展到企业的知识员工,即人力资本由企业家向普通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人力资本的范围也在进一步扩展,由企业的经营者和治理者扩展到企业的知识员工,即人力资本由企业家向普通员工扩展。在很多高科技企业中,不仅经营者具有较强的谈判力,普通劳动者的劳动也具有很大的“专有性”,成为了企业不可或缺的高级技术职员。这些专业职员的知识是企业竞争上风和价值创造的主要来源。在现代公司制企业中,劳动者的劳动能力普遍具有“专有性”,劳动力有普遍人力资本化的趋势。
(二)债权资本是公司财权的重要来源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的物质资产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由债权资本转化而来。即使企业依靠股权资本在量上能够满足正常经营的资金需求,在企业面临剧烈变化的环境条件下,也会出现经营高峰期的资本短缺和经营低谷期的资本闲置,并且为了适应灵活多变的市场和战略调整的需要,也需要债权资本。现实中,债权资本经常比股权资本还要多,负债率偏高是我国企业的普遍现象。债权资本和股权资本都为企业提供物质资本,一般都通过金融市场可立合约保护其产权,有学者把两者统称为“金融资本”。然而,通常以为两者的合约性质是不一样的。人们通常以为股权合约是一个不完全合约,享有财务控制权和收益权;债权合约是一个完全合约,只能获得固定的利息。从企业理论和财务理论不把债权当资本的事实,就能看出人们对债权资本的忽视。在我国,向企业提供债务的主要是国有银行,企业大体上也是以国有企业为主的特殊情况,导致企业误以为用国家的钱为国家的企业发展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在财务资本的投资者日益证券化的条件下,经营者占有先天信息上风的情形下,作为债权人的银行成为了企业风险的第一防线。固然破产清算程序明确规定,企业破产时债权人比股东享有优先偿还权,但是当企业真正到了破产境地时能够用来还债的资产估计也就所剩无几了,在此之前享有信息上风的投资者和经营者也许早就逃之夭夭了,债权人银行就成为最大的承担风险者。所以,债权契约的保护性条款,在信用缺失的社会结构中,其保护功能是相当弱的。国外常用的“相机治理机制”在我国也是无效的。我国企业中股东和经营者“抽逃资金”、“转移资产”、“卷款叛逃”的事件时有发生,也一定程度说明人们对债权资本作为公司财权来源的忽视,对债权人权利保护不力。如何将债权人融进公司权力结构中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题目。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三)组织资本、关系资本等成为公司财权的新来源现代公司制企业中,公司财权来源更趋多元化,仅仅以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为基础的公司财权来源越来越缺乏解释力。企业在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影响下,企业与企业间的联系广泛,合作性加强。企业价值创造不再局限于公司内部或者公司本身,而是利益相关者构成的价值创造系统。在系统内不同的经济行为主体——供给商、贸易伙伴、同盟者、顾客一起工作,共同创造价值。其任务是这些行为主体问的关系和角色的重构,目的是以新的方式、由新的参与者实现价值创造。客户成为企业越来越重要的市场资源,以客户为中心来设计企业权力结构的企业越来越多。供给商直接面对客户需求的价值网络系统创造了更大的价值。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例如大客户、供给商等)的关系直接影响了价值创造。在对价值创造的贡献过程中,声誉、知识、组织核心竞争力等发挥着巨大作用。现代公司中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的作用大小,企业价值创造的大小日益取决于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和企业专用知识,以及公司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如社会对企业的隐性投进和社会规范、诚信等成为企业的重要资源,形成新的资本形态如组织资本和关系资本,其所有者是公司财权的重要来源。
(四)政府提供的“公共资本”作为权力的又一个新来源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依靠价格机制可能会发生“市场失灵”,政府依靠“看得见得手”填补“市场失灵”的缺陷,为企业提供大量的“公共资本”。企业如何建立同政府的良好关系,获得银行较多的贷款,并且利用企业的庞大资源影响政府或法律部分制定法律的行为、在行业中处于主导地位也是企业成败的关键。同时,政府则凭借其给企业提供的公共资天职享着越来越多的企业权力。在我国由于政府影响企业的气力强大,政府主导型企业特征明显,其能够分享的权力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