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价格波动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分析(2)
2017-11-22 02:37
导读:(一)资产价格波动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资产价格变化对货币供应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其主要原因在于: 1.资产价格的不断上扬使货币的流动性有所增强
(一)资产价格波动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资产价格变化对货币供应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其主要原因在于:
1.资产价格的不断上扬使货币的流动性有所增强。伴随虚拟资产名义价值的上升,其隐含收益率也在不断上升。货币收益则相对较低,流动性偏好有所上升,即在短期利率不变的条件下,居民和机构愿意持有更多的现金,导致M0增长相对过快。
2.资产价格的不断上扬使储蓄的机会成本加大。货币与资产之间产生替代效应,M2增长回落。1996年8月以来一年的定期存款利率为7.47%,而同期资产价格涨幅达50%-300%,对高收益率的追求使资产需求看涨。与此同时,相对较低的名义利率导致储蓄心理出现扭曲,即储户认为储蓄越来越不划算,从而出现储蓄增长缓慢的现象。事实上,我国存款实际利率并不低,与1993-1994年出现存款负利率相比,近几年,存款实际利率呈上升趋势。
3.资产价格的不断上扬使资金需求大量从生产领域转向非生产领域。从而造成资金进入虚拟运动的数量日益增大,甚至有的企业为了追求风险利润,不惜利用信贷资金进行资产市场运作,资金运用产生了从生产领域向资产市场流动的转移效应,导致虚拟资本膨胀。如此下去,容易产生基础产业投资不足,从而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
(二)资产价格变化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
资产价格不断上扬不仅对货币供应产生结构性影响,而且会改变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以往货币政策是通过银行系统传导给实业经济,而当资产价格不断上扬时,货币政策的意图(如利率的调整)更多地为资产市场所吸收,实业经济部门所受到的实际影响相对较弱。这样,货币市场已不仅仅是金融机构之间调节流动性的场所,而且成为资本市场的重要资金来源之一。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尽管1996年1月全国统一的两级网络拆借市场已经形成,然而,在现行的同业拆借市场中,交易量以二级网络为主,并且部分存差地区的资金市场每年经营1000多亿元的拆借业务,其中80%是向外地拆出的,受高风险收益的驱动,拆借资金不可避免地通过各种渠道进入资产市场运作。这种情况下,货币市场就不能成为有效地将货币政策传导到实业部门的中介。
国债回购作为一种短期质押融资行为,属货币市场范畴。银行参与证券交易所的回购,使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传导给商业银行的政策意向,转而直接影响到资产市场资金来源的松紧。资产价格的上扬已使货币市场的货币政策传导中介作用发生变化,并成为资产市场的资金来源,造成短期资金长期占用,使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发生“短路”。部分资金脱离银行系统进行体外循环,产生金融非中介化,资金直接进入资产市场虚拟运作。
(三)资产价格上扬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资产价格变化使货币政策传导产生困难,这对于中央银行进行货币数量管理、通货膨胀控制、金融风险规避等方面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资产价格上扬容易产生物价上涨压力。随着货币流动性的日益增强,货币的流动偏好有所提高,消费者倾向于提前消费,远期消费转化为即时消费。资产价格上涨倾向于增加金融市场的信用风险。一些非银行机构通过货币市场运作获得短期融资,进行新股认购。股市炒作和基建投资,在一定程度上把资本市场的风险渗透到货币市场,这样一来资产市场的信用风险会向银行系统传递。资产价格上扬可能产生“泡沫经济”。资产价格的过快增长使得资金大量流向非实业经济,产业经济所需资金却不能得到满足,产生虚假繁荣。上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为实施“内需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将贴现率从5%逐步下调到2.5%,导致资产价格暴涨,从而导致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的崩溃。“泡沫经济”一旦形成,它不仅会导致证券业的萧条,而且会带来巨大的金融风险,破坏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从而影响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目标的实现。
大学排名